主辦活動的歐盟經濟和社會委員會(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EESC)的主席斯塔范·尼歐森(STAFFAN NILSSON)告訴記者說,可怕的不是“馬肉”,而是由此引發的“恐懼效應”在不斷擴散傳播,進而會伴隨著消費者們對歐洲統一大市場的“信心缺失”,這才是最令大家擔憂的。他表示,馬肉事件比原來判斷的情況還要嚴重得驚人,問題存在時間之長和治理難度之大也出人意料。尤其是在追蹤究竟誰是馬肉假扮牛肉的始作俑者的過程中,大家發現竟然存在著多個源頭。
3月14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的“第15屆歐盟消費者日”活動中,上個月爆發的馬肉事件成為群起聲討的反面樣板,不少與會人士呼吁應該盡快查清事實真相,以便舉一反三堵塞漏洞謹防問題再次發生。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產品安全和市場監督”。歐盟委員會主管食品安全和健康事務的委員保格(TONIO BORG)等歐盟高官強調,不可能縱容“包裝上貼著牛肉的標簽、包裝袋里卻裝著馬肉”這樣的行為,無論誰是消費者,都不會認可為買馬肉而付牛肉價錢的做法。他們認為,從產品生產商、提供商、供應商到市場,這條物流鏈至關重要,要做到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監控。
在會議現場,記者注意到,200多位與會者來自27個歐盟成員國的各個國家,囊括各種職業、身份,有政府官員、律師、媒體行業代表、協會領導人、技術人員、實驗室研究員等,他們專業領域不同,但所從事的工作都是消費者權益相關。來自捷克共和國的歐盟消費者中心的詹·皮塔阿特告訴記者,他是該中心的律師,不僅做消費者(投訴方)的律師,同時也為法律咨詢人(legal adviser)負責講解相關消費者權益法等法規。他說,早上專程從捷克趕到比利時來參加會議,主要是跟進歐盟對于維護消費者權益一事的新近議事日程,了解其它成員國對此問題的新見解和概況。
斯塔范·尼歐森告訴記者,我們還不清楚,不知道這件事是從哪一個國家開始的。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我要說的是事件的情況是混雜的,可能是從幾個國家發源的。辯論活動的主持人、法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播阿歷克斯先生表示,媒體和記者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視。他說,我認為指導消費者很重要,但是關鍵是誰來指導!我們無法信賴生產商能夠透露關于他們產品的真實情況。所以,國家一級的權威機構應該進行檢查,記者也應該多發出質疑。如果媒體都來關注這些事情,就會成為觸動全社會的大事件。
來自意大利的占蒂尼對記者說,我住在意大利,意大利還沒有發生馬肉事件,我想這方面的情況要看不同國家的情況了。有的很嚴重越來越糟糕,看歐盟怎么處理了。他說,參加此次活動的一大收獲是了解到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概念,就是如何做一個積極的消費者。他說保護消費者權益,需要完善法律制度,給商品設定各項嚴格標準,但更需要消費者的積極參與。而所謂的“積極消費者”其實非常簡單,你、我、他每個人都能做到,比如當你在超市里購物時,你作為一個食品商品的消費者,從貨架上取下選擇的商品時,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認真閱讀標簽注明的所有重要信息:如它是從哪來的,原料是哪里產的、成分有哪些,誰制造的、供應經銷商是誰等等,這些信息要完整、翔實,你才把它買回家;如果遇到產品有問題了,不僅食品,還有包括日常生活的書籍印刷品、洗滌品、藥品、化學品原料等,如果發現標簽不明,或者出現質量問題,要積極追蹤投訴,通過質量監督機構或各類消費者權益協會發聲,這就是積極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