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報訊 淡水養殖規模第一,萬頭養豬場數量第一,雞蛋出口第一 擁有許多全國“第一”光環的湖北養殖業,卻有不得不說的尷尬:飼料行業是短板。
400多家企業九成是“小塊頭”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省本土飼料企業開始崛起,目前發展到400多家,但年產10萬噸以上的企業只占5%左右,在稱霸國內市場的“希望”“正大”“海大”等知名企業面前,“塊頭”相形見絀。
據2010年農業部公布的資料,全國年產50萬噸以上飼料企業30個,年產100萬噸以上飼料企業19個,而我省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一個也沒有,去年多家企業聯合才有了第一個,而10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湖北仍然是零。
“塊頭”小,實力弱,發展受到制約,多半沒有自己的專利產品和經營特色,一些品牌還不時在“黑榜”上“露臉”。這兩年,省飼料辦在檢查中發現,多數飼料生產企業采購的原料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無審查合格證的問題,比例占80%以上;每個企業都有1~2個無標簽的飼料,占原料品種個數的20~30%。
僅有抱怨是不夠的
飼料眾多鄂企的現狀堪憂:規模小,設施差、積累少,技術創新力不強,質量問題層出不窮。
調查中,企業紛紛抱怨:內地用工難、技改難、貸款難、用地難 “小塊頭”難“長大”。
企業確實也有許多可抱怨之處。省飼料辦董文忠主任介紹,1996年,國家機構改革,從性質上考慮,飼料屬于農業生產資料系列,于是飼料行業從工業剝離出來,劃歸到農業口。從此,飼料企業的技術改造就享受不到國家對于技改這一塊的優惠扶持政策了。從農業口方面來說,國家對養殖業有相應的扶持政策,飼料行業仍然享受不到政策扶持。
這樣,入不了“正冊”的飼料企業很難享受政策扶持。如技改。浠水四方、武漢艾立等企業表示,他們的技改完全靠自己,“需要從利潤中拿出一大部資金來搞技改”。宜城襄大先后建立了新舊兩個飼料廠,舊廠于2001建立,七年后才進行部分設備的更新,2010年新建廠現在還沒有一次進行技術設備更新。
武漢艾立的張總坦言,中小企業如果花十幾萬或者上百萬來更換新的生產線,實力不濟,而國家在飼料企業技改這一塊又無政策扶持。
然而,市場不相信眼淚,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企業需要思考并立即行動的是,在現實面前如何發展壯大自己,闖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