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公開疫情、隔離傳染源、撲殺風險禽類、暫停活禽交易、發布注意事項……面對新型禽流感的考驗,人們看到從政府到公眾,對于突發疫情的改變與提升:反應更加迅速、措施更加科學、應對更加從容。
但是,在H7N9疫情發生的當下,回望以往,一些疫病的傷痛如同一面鏡子,仍照出了當前疫病防治陣線的“短板”和隱憂。
信息:少一點“捂蓋”多一份主動
及時公布疫情真相,是非典后我國發生的重大改變。
3月31日,疫情首次通報。4月2日,上海立即啟動流感流行三級防控應急預案;4日,上海全面撲殺檢出病毒活禽;6日,暫時關閉活禽交易市場……
此次禽流感疫情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通力協作,疫情的新進展幾乎是每日一報;防治方案迅速出臺,抗流感新藥審批加速通過;網絡傳言快速得到求證發布,發現死麻雀等異常情況及時調查……一系列舉措贏得認同。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藍睿明表示,對中國追蹤并控制H7N9疫情爆發的努力有信心。
“以往發生一些公共衛生事件時,不少政府部門選擇了沉默和隱瞞。”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沈陽說,錯過了信息公開的好時機。如今,一些“漏洞”已逐步彌補:面對禽流感疫情考驗,主動多了,被動少了;淡定多了,恐慌少了。
但是,冷靜觀察禽類交易量驟減、板藍根搶購脫銷等現象就會發現,“進步”并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
疫情公開,但在科學全面、有針對性、通俗易懂等方面都還有待改進。沈陽認為,部分“為了宣布而宣布”的防治技術方案說服力不強、存有爭議,恰恰反映出政府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應急機制尚有漏洞。
專家認為,唯有及時準確地公開信息,方能穩住公眾情緒、行業價格和市場供需。“這一點,對于應對突發疫情危機尤為重要。”沈陽說。
防疫:多事前預防少亡羊補牢
“重治療、輕防疫”的觀念被改變,包括疾控網絡、疫情監測網絡等在內的防疫體系建設得到前所未有重視和推進,過去疫情發生時我們曾付出的慘痛代價換來了這些進步。
但也應注意到,目前的防疫體系建設還主要針對的是人感染疫病以后的階段,源頭畜禽防疫環節仍較薄弱。
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基層動物防疫處于“缺人手、缺設備、缺經費”的“三缺”囧境,甚至是名存實亡的“空殼站”,防疫經費下不到基層,成為防疫的源頭“漏洞”。
江蘇海安縣曲塘鎮畜牧防疫站站長陳健說,一些養殖戶對疫病缺乏防控和發現的設備、能力和條件,“散戶多,常常一個工作人員要負責幾百家養殖戶,很難起到實際作用。”
流通、加工、銷售環節存在防疫漏洞,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低,都成為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隱患。江蘇海安縣中橋種雞場負責人呂玉兵說,病死家禽的處理一般完全靠養殖戶“自覺”,不少散戶將死家禽隨意丟到了河里、溝里和垃圾堆里。
“由于監管網絡不健全,一些養殖戶可能繞過政府部門的檢驗檢疫,導致病雞流入市場,造成疫病隱患。”一家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專家認為,應扎緊基層動物防疫體系的“籬笆”,扭轉“網破人散”的現狀,加快彌補薄弱環節,杜絕“輕防重治”和“突擊免疫”。
江蘇海安縣農委主任周發亞說,還應加快推進家禽屠宰加工標準化建設,實行定點宰殺,規范活禽交易,減少活禽直接進入終端消費市場,加強各環節檢驗檢疫,加大對病死家禽“無害化”處理的監管力度。
穩控:減一些盲區增一些聯動
此次疫情中,疫情直報、應急響應、聯防聯控等防疫體系取得了效果。但目前來看,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仍然是困擾疫病防治的短板之一。
“有時候相鄰省市出現了疫情,通報到我們這里已經是好多天之后了。”在此次H7N9疫情較為嚴重的長三角地區,一家疾控中心負責人說,雖然非典后建立了流感監測網絡和傳染病直報系統,但異常情況發生時,疫情信息共享還要“兜圈子”。
專家認為,農業部門管禽類養殖,工商部門管活禽市場,林業部門負責野生動物監測,容易造成部門之間聯動不足。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公共衛生事件敏感度不夠,被動地看輿論風向,“要知道現在很多疾病沒有邊界、沒有籬笆,主觀能動性的責任缺失,終會付出代價。”
厲曙光表示,遇到突發疫病時,應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大協作防控格局,解決部門、地方之間的信息“無縫銜接”問題,實現“發現得早、控制得好、診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