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曲縣大梁村有塊高山臺地叫旺山圪蛋,這里住著個后生叫石曉龍,今年24歲,早年,由于家境貧困,年邁的奶奶每年都要張羅著養兩頭豬以補貼家里的生活開銷。石曉龍從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幫助家里養豬。那時候的他在大人眼里就是個不起眼的“小豬倌”。
石曉龍給豬打理衛生
2004年,石曉龍初中畢業后就放棄了學業,開始幫助父親正兒八經地搞起家庭養殖業來。起初,父子倆的養殖并沒有什么明確目標,只要能賣錢糊口,他們什么都養。為此,石曉龍喂過雞、放過羊,也養過豬。雖然搞養殖很辛苦,每天要起早貪黑地照應那些“帶毛”的財富,但是眼看著自己的日子越來越好,石家父子還是滿心歡喜,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人常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場飛來橫禍意外地奪去了父親的生命,石曉龍只得與年逾八旬的奶奶相依為命,一個人單打獨拼,默默地擔負起沉重的生活擔子。
當人生跌入低谷的時候,石曉龍開始獨立思考,重新規劃自己的命運。他根據本村地廣人稀、飼料資源豐富的特點,決心繼續發展家庭養殖業。與父親不同的是,石曉龍放棄了過去什么都養的做法,專心致志地發展生豬養殖。他還緊緊抓住“互聯網”這個信息時代的有利平臺,特別關注起“生態養殖”技術來。
大梁村地處黃河中游、毛烏素沙地邊緣,海拔1100多米,空氣、植被和水資源等原生態環境十分優良,常年沒有疫情。加上方圓15公里內沒有任何大型工業污染,石曉龍認定在大梁村搞“生態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此,他首先與村民協議,擴大了自家的土地種植面積,確保生豬飼料來源。另外,他還主動求教縣里的畜牧專家,認真學習現代科學養殖技術。
新上手的石曉龍并不是一個頭腦簡單的“豬倌”。他沒有跟風式地貸款擴建養豬場,更沒有不切實際地追求高、大、全形象。結合大梁村的生態優勢,石曉龍把現代養殖技術揉進傳統養殖方式當中,在種豬育仔、生豬育肥以及飼料配制等方面硬是走出一條極具 “大梁村特色”的養殖道路來。
在石曉龍的養豬場里,好奇的人們看不到那些早已熟悉的鋼化圍欄,圈里沒有自動飲水器,更沒有紅外保溫燈等一系列自動化設施。其實,石曉龍養豬的奧妙就在這里。他始終認定,在高海拔的自然條件下,傳統的露天圈養四季分明,寒暑交替,養出的豬不僅體型漂亮,毛色光滑,而且體質發育更健康,抗病能力更強,品相更接近原生態。最重要的是,使用本村山地里種出來的山藥蛋、玉米和高粱做飼料,一無公害、二無污染,從源頭上保證了用“有機飼料”飼養,產出的豬肉色澤純正,口味鮮嫩,廣受消費者的喜愛。
生性憨厚的石曉龍平時話語不多,天生有股“悶”勁兒,可是干起活來卻毫不含糊。由于他肯吃苦、勤鉆研,加上網絡信息的助力,養豬場由當年的20頭豬發展到現在的上百頭,平均年存欄數量達80余頭,出欄60多頭,2012年銷售純利潤超過11萬元。讓石曉龍感覺特別愜意的是,今年春節前,呼和浩特的一家大酒店慕名而來,在派人蹲點觀察了半個月后,徹底相信了他養的是真正的“有機豬”,一次就收走60頭。這不僅讓石曉龍收益大增,還一夜成了名,就連黃河對面的內蒙古也常有人過來觀摩取經,南來北往的“生豬客”讓偏僻的旺山圪蛋著實旺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