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周期,現在屬于低谷期,這是社會上對我國生豬生產普遍存在的一些說法。但是“豬周期”是否真的存在,有行業人士給出了不同的看法:豬價會跌會漲,但是沒有固定的周期,如果有固定的周期,那養豬時間長的人都早發了。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周期是對以往的一種經驗總結,但實際沒有人按照這個來規劃生產,生豬價格歸根到底就是供求關系。以往,有人在高價時減少生產,在豬價低時加大生產,這都是一種策略,是根據人性判斷的一種方式,所以以前說養豬就是賭博。但是現在不同了,大規模養殖場的進入,使得生豬養殖量不可能像以往那樣暴增暴減,一旦養殖便很難撤退,規模化豬場更是如此。因此,豬周期的頻率一定會有所降低,甚至消失。
合理的豬價,需要市場來決定。養殖戶現在最大的心愿是豬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而要達到這個效果,就需要生豬生產一直保持在相對穩定的量上,但是
現在仍然有不少投機者玩火。就在最近,由于各地豬價不同,有些人便到別的地方買豬再到另一個地方賣豬。像這種投機行為一直都存在,當然,這對市場的沖擊其實并不大,合理規劃養殖才是最重要的。養豬的利潤最終是靠生產水平和數量來決定的,當大家生產水平相差不大時,量便成了大家都想爭取的,但是生豬出欄數量必須在一個合理的范圍才有利可圖。依照現在的規模,必定有豬場要淘汰,最終還是市場決定,最終在大家都不得利的情況下洗牌。
科學管理,節約成本,才能在市場中取勝。豬場決定不了市場,可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自己豬場生產成本,如果通過科學的管理和防疫,提高養豬生產水平,減少豬病發生,就可以減少養豬生產成本,提高豬場在豬市中的抗風險能力。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賺錢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