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不起來;基礎設施落后;人均純收入不超過2300元;外出勞動力逐年增加 2011年,遠覺鎮高觀音村被認定為“市級貧困村”,成為重慶榮昌縣“掛牌”扶持的村(社區)之一。
為了早日摘掉“貧困”的高帽,該村黨支部在上級各部門的通力協助下,開始走上了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整治等一系列改變落后現狀的道路。透過數據看山雞與鳳凰的演變2010年,高觀音村的人均純收入1800余元;2011年,達到1900余元;2012年,人均純收入實現猛漲,達到2350元;2013年,人均純收入預計能達到2800余元。2010年,高觀音村農村公路只有僅僅的一兩條泥路;2011年,該村新修了僅有的一條石籽路;2012年,該村新修一條5公里長的水泥路,新修便民道6公里;今年,公路建設、便民道建設還將得到繼續建設。
2010年,高觀音村當地村民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靠天吃飯;2011年,當地鎮政府在該村發展奶牛養殖,培育養殖大戶5戶,散戶10余戶;2012年,對58戶貧困戶養殖奶牛實行每戶每頭2000元補助;今年,除繼續發展奶牛養殖外,新發展110畝黑花生種植,40畝再生高粱種植。
今年前三月,當地村民參加奶牛養殖、黑花生、再生高粱等種養植技術培訓10余次,該村共有100余頭奶牛;58戶貧困戶每戶每頭奶牛可增加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生活改變全靠念好“牛”經“這一大早起床,忙到現在都還沒歇個空。”見有客人來了,高觀音村4社村民鐘祥武忙招呼人坐下。“這家里的9頭奶牛可忙壞了我們倆口子,每天起早貪黑的,全是為了奶牛。”鐘祥武說,每天,他要花12個小時在奶牛身上,為的就是能夠早日脫貧。鐘祥武家的9頭奶牛中有6頭已經到了產奶高峰期,每天可產鮮奶150多公斤,按照每公斤3.6元計算,每天就有500多元的收入,一個月下來,就有1萬多元的收入。家里有了經濟來源,鐘祥武的生活也跟著發生了變化。“以前,我跟別人借一塊兩毛錢去打米,問了周圍好多人,都借不到。”鐘祥武說,原因就在于別人也窮,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來。后來,鐘祥武“跑”起了三輪車,每月的收入也只能在300元左右。去年,鐘祥武得知政府大力支持奶牛養殖,便一狠心,四方籌措,將家里的全部積蓄,買了奶牛,開始養殖。“剛開始,什么都不懂,全靠村上請來了養殖專家現場教導,才能繼續養殖下去。”鐘祥武說,雖然學到了養殖技術,但是他從最開始養殖16頭奶牛到現在,只剩下了9頭。“辛苦是辛苦,但是效益很可觀。”鐘祥武說,現在生活條件一天天改善了,他也準備再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周邊農戶一起養殖奶牛。“現在別說是借一塊兩毛錢,借個一萬兩千元也不成問題。”鐘祥武打趣地說。條件改善讓更多村民養殖奶牛高觀音村的村民高興的還不止奶牛產業得到了發展,更重要的還是運輸條件得到了改善。5社村民賓澤林,住在離場鎮約3公里遠的一處山坡下,養殖8頭奶牛,是賓澤林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原因很簡單,我家離主要公路最少有2公里遠,平時出行全靠走泥路,要是遇上下雨,就完全不敢出行了。”賓澤林說,還好現在泥路改成了石籽路,下雨也能出行,便放心的養起了奶牛。“不僅僅是道路,全村700余戶村民,有500多戶已經建起了沼氣池,此外,還有農村危舊房改造,這些條件改善,都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高觀音村黨支部書記何天龍告訴記者,幾年前,村民們只知道種種包產地,收入的來源很少,再加上交通條件不好,思想落后,讓高觀音村的村民“一窮再窮”。“進過走訪調查,老百姓都想發展見效快、收益多的產業。”何天龍說,后來結合遠覺鎮的特色產業,養殖業確定了奶牛,種植業則有黑花生、再生高粱等高附加值的農作物。這樣一來,群眾的人均收入就能得到保障。據何天龍介紹,明年,市級相關部門將會對高觀音村脫貧狀況進行驗收,他也會和當地村民一起,為早日摘掉“貧困”帽子不斷努力,在增加收入的時候,發展起當地的產業,讓老百姓真真正正的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