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25畝的沁鑫良種豬養殖場,也是“集團+農戶”的合作模式,由農戶肖澤西出資建廠房、購置設備。真正的管理者,由合作集團派駐的涂建國,他是西南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在讀研究生。在涂建國看來,養殖風險主要有兩類:行情風險、疾病風險,而兩者經常有著關聯。“像2006-2007年的藍耳病,就導致生豬存活率將低,市場出現供不應求,豬肉價格隨之走高。
很多農戶看見養豬賺錢,紛紛補欄,大量不正規的散戶也隨之加入養豬行業。這些新加入的散戶,又使全國范圍內的生豬規模增大,相反出現供大于求,豬肉價格走低。”通過這個案例,涂建國想說明的是,門檻本應很高的養殖業,就因為這些不正規散戶的加入而被客觀降低——有相當一部分散戶隨便修棟房子圍個豬圈,就開始養殖。但設施上不完善、管理上不規范、人員缺乏知識,攪亂了這個本應很嚴謹的行業。“前段時間的黃浦江死豬事件,多半就是不懂養殖的散戶,亂扔死豬的行為。”疾病風險比行情風險更可怕專注于技術生產與管理的涂建國,經常上網瀏覽時事新聞。他了解過近期豬肉價格持續走低的原因:據豬e網了解到第一,春節后市場對豬肉需求量下降;第二,現在出欄的生豬,在購入時正值仔豬價格高位,節后豬價持續走低,養豬戶擔心賠錢而恐慌性出售;第三,不少養豬戶存欄惜售,把本應出欄的生豬繼續飼養以圖賣得更好的價錢,結果硬撐到實在撐不下去了才賣,勢必導致價格進一步走低;第四,玉米、豆粕價格上漲帶動飼料價格上漲,進一步壓縮生豬養殖利潤;第五,當前正值春夏交接,疫情不穩,也導致一些養豬戶急于售豬。“還是拿黃浦江死豬事件來說,其根源,正是上面所講的第五點。”涂建國說,真正影響規模養殖的,還不是行情風險,而是疾病風險,“所以,上自集團、下到每一個養殖場,我們都有一套嚴格的防控體系。”他說,沁鑫養殖場實行全封閉管理,一般情況下謝絕外人參觀。如確有需要,必須經過四個環節:經過紫外線照射消毒—洗澡—將全身衣物更換為豬場自備工作服—在生活區隔離48小時。此外,養殖場員工休假期間外出,還不能吃外面的豬、牛、羊等四條腿的畜牧肉。散戶或退市,行業重新洗牌據涂建國介紹,沁鑫養殖場擁有600頭母豬,14頭公豬,主要功能是生產仔豬,再將仔豬轉移給其它與正大集團合作的配套場養殖,到100公斤左右上市。“所以,我們不生產生豬和肥豬,豬肉價格對我們的直接影響并不算大。”“玉米、豆粕價格的上漲,帶動飼料價格上漲,由此形成散戶成本提高的實際狀況,而這種風險集團已經幫我承擔了。”肖澤西坦言,集團提供飼料、豬苗、人員,這樣既避免了中間環節,更有利于食品安全,又能替農戶承擔成本增加、利潤攤薄甚至虧損的風險。對于未來行情的判斷,涂建國稱,現在的豬肉價格處于一種不理性的狀態,這會使得一部分散戶選擇退市。“所以,我們從事正規養殖、規模養殖的,實際上是更有信心了。因為一可以實現生產良心食品、安全食品的理想,二是對整個養殖行業也是一次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