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天峻縣立足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創新觀念、突出特色,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以組建股份制專業合作社為切入點,以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積極探索出了全省,乃至全國頗具影響力的“梅隴模式”,各鄉鎮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突破創新,創建了特色鮮明、風格迥異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新模式,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表揚和推廣。
一、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組建全面完成。全縣62個牧業社已全部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入社牧戶2988戶,占全縣總牧戶的78.7%,改變了過去分散的經營狀況,破解了過去分散經營下牧民想辦辦不了、想干干不了的諸多難題,扭轉了牧民各自為陣的生產狀況下與市場不能有效對接的困境,有效提高了牧民組織化程度,草地畜牧業生產逐步走上了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之路,為今后優化畜牧業資源配置、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加快生態畜牧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不斷創新。各鄉鎮在學習借鑒“梅隴模式”的基礎上,立足實際,突破創新,大膽探索畜牧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形成了“三產拉動型”、“聯合三產型”等新型建設模式,使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向規模化生產、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方向轉變。快爾瑪鄉織合賽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除草場、牲畜入股外,還將草場圍欄、畜棚、房屋等基礎設施全部作價入股,興辦停車場、民族服飾加工廠等三產。生格鄉四個村,在一產以村為單位統營的基礎上,在州、縣、鄉三級政府的倡導下,打破村社的行政建制,以股份制組建跨村聯合的三產聯合體,群眾自愿將草原生態獎補資金490余萬元以入股的方式建設綜合樓發展三產,創辦了餐飲、住宿、洗浴一體的經濟實體,為下一步組建聯合社奠定了基礎。
三、重組后畜牧業資源不斷優化。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組建,為優化重組畜牧業資源提供了組織平臺,使草場、牲畜、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得到了優化重組,畜牧業生產結構更加合理,畜牧業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目前,累計整合草場1280.13萬畝,占全縣可利用草場的90.95%;按照草畜平衡的要求整合牲畜39.14萬頭(只),占全縣牲畜存欄的55.8%。經過結構調整,全縣能繁母畜比例提高到64.18%,比建設初期提高21.02個百分點;牛羊本品種選育率達到1.26%,比建設初期提高0.97個百分點,畜牧業發展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
四、牧民群眾創業激情有效激發。在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統一組織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牧民創辦二、三產業的積極性和共同闖市場的熱情,一大批牛羊育肥、飼草料種植、停車場、民族服飾加工廠,草原生態養雞等社辦實體應運而生,生態旅游、商貿服務等產業得到壯大,勞務經濟蓬勃發展。木里鎮佐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結合村企共建活動,開辦了大型停車場,并在停車場周圍建彩鋼活動板房,除部分房屋用于合作社辦公外全部對外出租,形成了以汽車修理、超市、停車為主的商業體系。新源鎮梅隴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安排7名勞動力負責飼草點種植管理,月工資1000元,2011年對1000只冬羔進行育肥試驗,凈收益達11.5萬元。
五、以草定畜的生產模式不斷發展。在生態畜牧業建設中把草原生態保護作為重要前提,結合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退牧還草等工程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及時調整畜群結構,加大非生產畜淘汰力度,努力實現草畜平衡,切實減輕草場壓力,使超載過牧的草場得以休養生息。截至目前,全縣實現禁牧873萬畝、草畜平衡1407.45萬畝,完成減畜6.88萬羊單位。
六、經濟效益和牧民收入大幅度提升。生態畜牧業建設變革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取得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2011年新源鎮梅隴村冬春草場可食鮮草量比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別提高了48.6%、15.8%和7.1%。2010年對梅隴村和周邊第十牧業社的240只同齡羔羊對比稱重,梅隴村羔羊比十社羔羊平均體重高4.5公斤,適齡母畜都在80%左右,較入股前的45%提高了35個百分點。2012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到3.29億元,同比增長5.88%,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71元,同比增長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