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產"對接"大市場",計劃趕不上變化,促成"豬周期"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說,從供需關系來看,2012年全國豬肉供應量增加,豬肉產量5335萬噸,比上年增長5.6%;生豬存欄47492萬頭,比上年增長1.6%;生豬出欄69628萬頭,比上年增長5.2%。"一般生豬產量同比增長3%以上,生豬價格就可能會反映出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出現下跌。"李國祥說。因此,2012年的豬肉價格在2011年的大漲之后,比上年下跌4.1%。今年春節前,生豬價格出現季節性上漲,但部分地區為了穩定物價,相繼投放儲備肉,引發連鎖效應,導致肉價企穩回調,養殖戶恐慌出欄。春節長假后,豬肉進入消費淡季,豬價跌速超出心理預期,養殖戶恐慌心理加劇,出現集中拋售。再加上近期的黃浦江死豬漂浮事件,消費者階段性地減少了豬肉消費,也對豬肉價格下滑造成影響。據了解到豬肉價格的"過山車",在業內被稱作"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即"豬周期"。"生豬生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些農戶往往以現有的市場價格為標準去預期未來的收益,但是計劃又趕不上市場變化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豬周期'的形成。"李國祥解釋說。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豬肉價格?李國祥說,除了供求關系之外,生豬飼料成本的價格上漲、豬肉價格預期等往往也會加劇肉價的周期性波動和季節性波動。根據過去的價格波動而調整生產,這屬于適應性預期。適應性預期越強,周期性波動和季節性波動可能越明顯,波動幅度可能越大。2012年春節之后生豬和豬肉市場價格開始下跌,就屬于養豬者適應性預期所帶來的必然反應。李國祥說,生豬市場運行狀況有時也與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政策有很大關系。宏觀經濟政策雖然不能改變生豬價格的走勢,但可能也會影響價格波動的幅度。例如,貨幣政策放寬和居民實質收入改善有助于刺激豬肉消費,促進豬肉價格穩定。增強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生豬產業鏈為基礎"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