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價格大跳水 飼養農戶透心涼在持續低迷了3個月之后,生豬市場價格并未給養殖戶帶來驚喜,反倒潑下又一瓢涼水:5月上旬以來,豬價創2011年1月底以來新低。面對殘酷現實,不少養殖戶心灰意冷,決意退出養豬產業,“要想富、多養豬”似乎成為一個謊言。事實上,每個養豬戶都坐過豬價的“過山車”——漲價、降價、虧損、減產、再漲價,這種被稱為“豬周期”的惡性循環,成了養豬致富的天敵。這一次豬價大跳水,寒了不少養殖戶的心。雖說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難免要受市場行情的左右,但似這般忽冷忽熱,確實讓農民受夠了。面對這樣的一次大跳水,我們不僅要問,“豬周期”真的就沒辦法打破么?“豬周期”面前,養殖戶該如何應對?產業該如何堅守?政府部門該如何引導?5月中旬,本報記者深入鄉村訪農戶,走進市場看行情,帶著疑慮問專家,了解情況,分析原因,把脈趨勢,探究應對之策,以期能對解決問題有所啟示。消費者說不論貴賤安全第一5月14日,在美特好超市迎賓店肉類專區前,標價牌上寫著“雙匯冷鮮肉9.98元/斤”“鮮肉10.58元/斤”。家住超市附近的李女士剛稱好一公斤豬前腿肉,她對記者說:“現在因為有禽流感,基本不吃雞肉、鴨肉了,豬肉價格又便宜,我們比以往吃的要多些。”5月15日,東崗路的早市上,鮮肉店的老板正吆喝自己的買賣,他說,豬肉和米面油不一樣,天一熱吃的人就少了,過年時一斤豬肉14元多,買的人照樣很多,現在一斤不到10元,也沒搶購。家住長風大街沃爾瑪超市附近的王艷,經常到羊市街一家超市購買豬肉。她說,這個超市的豬肉比其他超市要貴1元,但家里人看重的是安全、放心。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許多市民對豬肉價格下滑反應都很平靜,有人甚至還不知道豬肉價格“跳水”這一事情。雖然,豬肉價格下降讓市民得了實惠,但是面對低價,市民更在意豬肉是否安全、品質高。他山之石他們這樣防范豬周期加拿大——生豬溯源體系助力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肉豬出口國,他們投資700萬美元建設國家生豬溯源體系,在全國范圍內追蹤生豬的流通信息。美國——產業鏈穩定利益公平美國政府幾乎不干預畜牧產業,生豬產業市場化程度很高,產品價格與肉產品質量穩定,雖然豬肉的消費量大,但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利益分配公平,產業專業化壁壘值高,各參與主體進入退出難度大,生豬產業鏈的運行總體上比較穩定。巴西——養豬戶與屠宰廠結盟屠宰廠與養殖戶結盟的一體化生產模式,占巴西養豬業的比重約為70%。屠宰廠給養殖戶提供母豬、飼料和技術指導,風險則由屠宰廠通過產品多元化來化解。市場直擊一跌再跌生豬養殖陷入虧損今年2月中旬以來,國內生豬市場價格開始急轉直下。監測數據顯示,2月中旬全國豬肉價格降幅創下2012年8月下旬以來較低水平。到3月份,市場仍無起色,活豬和豬肉價格分別比2月份又下降14.24%和10.02%。4月份則繼續下跌,仔豬平均價格為31.48元/公斤,環比下降5.42%;活豬平均價格為12.52元/公斤,環比下降9.21%;豬肉平均價格20.93元/公斤,環比下降11.8%。到5月1日,跌勢仍未緩減。當日下午,五龍口菜市場31號攤位的師傅以每公斤12元的價格將剩余生豬肘子全部賣出。他說:“這些肘子過年的時候最低一斤也要9塊錢,現在只能走個量,價格不能講了!”商家如此,養殖戶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晉城市城區西上莊鄉豐安村養殖戶務能用“太糟”形容當下的處境。據豬e網了解,經過2008年以來的低迷,從2011年6月開始生豬價格進入了上升期。2011年12月生豬日均價格達到13.7元/公斤。2012年持續了上漲的勢頭,2月份的生豬日均價格漲到了14.5元/公斤,9月份已經漲到了19.4元/公斤,超過了2008年生豬價格的最高水平。那么今年的生豬價格為何急轉直下?
專家指出,2013年春節后出現的價格波動,與消費淡季有關,特別是供大于求導致市場上出現剩余。同時,在H7N9禽流感病毒出現后,消費者自覺拒絕消費肉類產品更是加劇了市場的疲軟和價格的下滑。農戶表情心中有數 大戶遇熊市不慌氣溫不斷走高,豬舍管理的勞動強度不斷加大,但連續低迷幾個月的豬價仍未見回暖。這時候養豬大戶的反應如何?5月14日,記者來到太谷縣小王堡村富民養豬專業合作社一看究竟。這個養豬專業合作社主要吸收小王堡村村民入社,全村180戶村民有140戶從事養豬,目前合作社存欄育肥豬上萬頭,最多的一戶存欄頭數達1000多頭。據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李蔭德介紹,養殖戶在2009年遇到一次“牛市”,每頭豬純利潤一度達到1000元,吸引更多村民參與養豬。而今年遭遇的這次熊市則給村民帶來不小的損失,“現在養一頭豬要賠150元。”“養豬賠錢,是否有撤棚拆圈、退出行業的行為?”記者問李蔭德。“這個絕對沒有,可能就是船大抗風浪的道理,作為一個合作社,我們看的是長遠效益,一時的市場波動不會帶來太大沖擊。”李蔭德說,多年養豬,養殖戶深知這個行業也有“大小年”之分,頭一年豬價走高,下一年價格就可能會出現低迷。即便是一年之內,也會出現春節后豬價下跌,到年中又會啟穩回升的現象,“就拿今年來說,我們堅信到6月底、7月初,價格就會反彈!算總賬應該還有賺頭。”但周邊村一些養殖30頭以下小戶的情況卻大不相同。豬價下跌以來,李蔭德做過一次調查,3個月不到,周圍幾個村已經有近10%的養豬散戶開始打退堂鼓,“養豬對他們來說只是副業,犯不著做這賠錢買賣,看見行情不對,就都撤出了。”豬價啥時有個譜5月13日,記者走進柳林縣李家灣鄉上白雙村創宏生態養豬場,聽養殖戶于羊生談養豬經。創宏生態養豬場目前存欄育肥豬1230頭。這個養豬場有其特別之處:每個豬舍內設置85厘米的地下式墊料坑,坑內填充鋸末、醋糟、稻殼等作為墊料,豬兒有的在上面玩耍嬉戲,有的在上面睡覺。于羊生告訴記者,這種養豬方法被稱為“生態養殖法”,主要是利用專用菌種對墊料進行發酵,形成有益菌生產繁殖的小環境,豬可以在墊料上拱食菌體蛋白、酵母素。談到今年生豬市場遭遇的“寒潮”,于羊生感慨地說,養豬很難,倒不是說有多么辛苦,而是養豬人很難讀懂“豬周期”,豬價啥時有個譜!他掐著指頭算了一筆經濟賬:“去年豬場出欄5000余頭,銷售收入近1000萬元,純利潤超過150萬元。今年從正月開始價格一直下滑,現在出欄一頭豬要賠100多元。”對于如何應對“豬周期”,于羊生的觀點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比如說生態養殖,建設標準化豬舍、成立合作社、自繁自養等,從多個環節減少養殖成本。而國家也應該出臺有效措施,切實保障養殖戶和消費者的利益。專家把脈走出低谷 還需等待對于養殖戶究竟如何規避 “豬周期”,記者采訪了豬業協會秘書長王效京。記者:豬周期波動明顯加劇,規律是否發生了改變?王效京:2000年以來,生豬價格先后經歷了幾次大的價格波動期,分別是2002年7月至2005年11月,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但現在周期性更難捉摸,以往3年左右出現一次的“豬周期”,現在一年之內就有所體現,養豬戶一年內就可能經歷賺錢-虧錢-不賠不賺的循環。應該說,山西省從2011年6月開始,生豬價格進入上升期,而進入四季度又開始走低,到2012年7月回落到最低點。2012年下半年開始,豬肉價格又是一路飆升,特別是四季度又一路上升。2013年春節剛過,生豬價格又急轉直下。
2011年以來,豬肉價格的波動周期有所變化,與生豬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不無關系。走出價格低谷,還得一段時間。記者:來自山西省統計局的數字顯示,一季度養殖戶每養一頭商品豬大約要賠130元至250元。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養殖戶該怎么辦?王效京:在豬價低的時候要提高生產效率,盡量降低成本。養殖戶可以通過調整母豬結構、淘汰低產母豬等方式,及時調整存欄結構;通過欄舍標準化改造,改善環境、加強管理;通過新技術如人工授精、B超等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另外,養殖戶可以開發一些補充性飼料,如酒糟、豆腐渣等,適當降低成本。但是不要以降低飼料、防疫成本的方式來保護資金鏈,否則一旦發生疫情,更將血本無歸。記者:針對“豬周期”現象,社會和政府能提供什么樣的幫助?王效京:從市場來看,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提高抗風險能力;一方面要加強行業信息預警機制建設,及時、準確地發布信息,指導養殖戶。疫病對養殖戶的打擊是致命的,要加強防疫的指導和幫助。同時,建立生豬價格風險調節基金,在市場風險和疾病風險來臨時,返還給養殖戶。適時推出生豬保險、優惠信貸等政策,幫助養殖戶渡過難關也是必要的。做強下游有助解決產業困局盡管生豬價格已經降到十分誘人的水平,但并未對消費形成刺激。據調查,豬肉銷量仍為常年水平,總體平穩。這證明豬肉價格下跌不是需求萎縮,而是供量超出了市場承載。既然傳統的消費終端已經難以消化現有產能,那么解決生豬產業困境的目光就應該放在產能調節和市場新通道的開拓上。近幾年,全國養豬業都在快速增長。2007年,全省豬肉價格出現一輪上漲,2009年、2010年經歷兩年平穩發展時期,2011年年底全省生豬飼養量突破2000萬頭。很多養豬場的規模在這個階段經歷了從幾百頭到上萬頭的擴張之路,目前全省年出欄1萬頭以上的豬場已經有上百個。如何消化這些產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目前看,下游出口不能與迅速膨脹的生產環節相配套,是生豬產業面臨困局原因之一。從產業內部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條完備的產業鏈。尤其是生豬屠宰加工業的集中度不高,至今還沒出現成規模的市場型主導企業。如果能培育出幾家哪怕一兩家,能在全國市場具有話語權的屠宰加工企業,那么全省生豬就可以打破以鮮肉銷售、本省消化為主的局限,找到更為多元的市場出口。政策導向上,也有值得探討之處。
無論國家層面還是省市縣,對于生豬產業的扶持大多集中在生產領域。近年推行的能繁母豬補貼、養豬大縣獎補等,促進生豬存欄、出欄穩定增長的作用確實不小,但政策的力度把握、分寸拿捏還不夠精準,特別是如何抑制政策的負面效應還值得研究。流通領域的調控主要是豬肉收儲,但很大意義上還屬于事后干預,即在產業困難已經形成后才啟動的措施。多一些市場開拓方面的扶持,精確地做好事前調控和干預,則是今后政策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規模化標準化科學化是出路2012年,全國豬肉供應量增加,生豬存欄47492萬頭,比上年增長1.6%;生豬出欄69628萬頭,比上年增長5.2%。業界認為,“一般生豬產量同比增長3%以上,生豬價格就可能會反映出供求關系的變化而出現下跌”。豬肉價格長期均衡依賴兩個因素,一是需求增長趨于穩定可預測,二是供給主體集中化。從市場預測來看,由于生豬養殖本身的特點,“小生產”的養殖戶根據已經出現的市場信息判斷 “大市場”的走向,往往具有滯后性并且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養殖戶和養殖場需要及時、準確的生豬養殖、生產信息,來判斷和調整飼養規模。從生產本身而言,分散的養殖仍然是生豬養殖的主要力量,其產業化水平低、疾病防控方面弱、抗風險能力差以及隨時可以進入和退出市場等特點,加劇了生豬生產的不穩定性。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高,進入或退出門檻較高等因素對于維護生豬產業鏈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