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排出的糞尿轉化為沼氣后用于發電,剩余的沼渣、沼水則作為有機肥供給周圍農田和林地,從而實現“零排放”……這是昨日記者在新羅區大池鎮竹何村欣興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在養豬場里建發電站,是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的一種新模式,它不僅可以有效治理養殖業污染,而且還可以節省不少養殖成本。走進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欣興農牧,只見一排排豬舍錯落有致,6個巨大的紅色圓柱形儲氣罐特別搶眼。在這里,生豬每天排出的糞尿,將通過地下通道流入地勢較低的沼氣池,而后經過發酵產生沼氣,沼氣再進入儲氣罐,被調勻后輸至沼氣發電機組,最后,沼氣燃燒使發動機帶動發電機作業,發出的電用于機器加工飼料、豬舍排風、職工照明做飯……“去年建成的這個2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工程,為沼氣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欣興農牧負責人陳偉隆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共存欄生豬7000多頭,每天可產生沼氣300多立方米、發電四五百千瓦時,完全可以解決白天生產經營用電問題,一年可節省資金10余萬元。”據了解,凡存欄數達到200頭以上的養豬場,其沼氣資源都具備配置沼氣發電機組的條件。“欣興農牧采用沼氣資源發電已獲成功,此外,目前武平還有一家農牧公司的沼氣發電機組項目正在投資興建。”市農業局能源辦專家介紹道,采用沼氣發電,對緩解日趨嚴峻的電力緊張狀況,以及改善養殖場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然而,記者也了解到,一方面,由于我市養豬沼氣發電補償機制還未建立,豬場電站發的電也未與市電網并網,只能自己使用。另一方面,由于電站前期建設成本高,養殖戶積極性受限。因此,沼氣發電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