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海省不斷完善財政對農牧業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支持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進步。截至目前,全省共下達財政資金28.95億元,推動農牧業轉型升級和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組織化發展。
在省財政支農資金的鼎力支持下,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為依托,以組建經營聯合體為突破口,形成了村“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小組+牧戶”的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既實現草畜平衡,又打破傳統的農牧業經營模式,使合作社實現兩減(減人減畜)兩增(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成為眼下青海省農牧業轉型升級的典范之一。
記者5月14日從省財政廳了解到,支農資金主要用于發展生態畜牧業。共組建了883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選擇30個示范社開展能繁母畜補貼。全面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機制,落實17.21萬戶牧民生產資料補貼,加強禁牧及草蓄平衡區的監管核查,建立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長效監管機制;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以雜交油菜、脫毒馬鈴薯為主,穩定增加面積,加大種子專業村建設,建立各類作物制繁種基地46萬畝;實施溫棚建設“百棟千畝”計劃,新建冬暖式日光節能溫室2.5萬棟;推進農區畜牧業規模化發展。引導社會各類資本,積極參與奶牛、肉牛、肉羊、生豬、蛋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扶持發展規模養殖場(小區)100個;實施草蓄聯運計劃、肉牛肉羊倍增計劃和牛羊營養工程,開展農區肉牛、肉羊繁育示范縣建設;實施富硒蛋產業發展計劃和良種奶牛引進計劃,提高農區畜產品產量和市場供給能力。與此同時,財政資金支持海東、海北、海南、黃南等示范區建設,扶持建設西寧現代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建設縣級示范園區3個,創建農業示范點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