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行觀察
長山群島位于遼東半島東側黃海北部海域,地處大連,它是中國八大群島之一,陸域面積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0324平方公里,擁有142個島礁。由此組成的長海縣是我國唯一的海島邊境縣,其中大長山島、小長山島、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設有鄉鎮政府,人口10.5萬。
長海古老,夢想卻年輕。不可復制的自然資源、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愈發優越的發展模式,使長山群島居民的夢想揚帆起航。
五月的黃海,天藍風急,浪潮澎湃。
由于每天上島的游船數量有限,盡管不是海島旅游的最佳時節,登船上島飽覽“休閑天堂,山海畫廊”之秀美的游客也不少。
皮口港到大長山島相距18海里,到獐子島或海洋島則需經歷更漫長的海上顛簸。雖然交通不太便利,受天氣影響還會無法進出島,但這座素有“天然魚倉”和“海洋牧場”之美譽的群島并沒有因此固步自封,他們因地制宜,利用海島資源優勢,以海為土,在海域面積上科學地耕海牧漁,成功擺脫傳統漁業的局限,而豐富的海珍品資源讓這片30年不曾對外開放的“處女地”,打破了“養在深閨無人識”的沉寂。
古島盡顯詩畫魅力
一踏上大長山島,采訪組就被島邊一排排爛漫的櫻花樹吸引,在多彩花簇的映襯下,海與天藍得讓人不忍眨眼。“汪洋萬頃青與靛,小嶼珊瑚列畫屏”,大文豪郭沫若當年只用兩句話來形容長山群島,輕描淡寫之間,將群島景觀既入了畫,也入了詩。
數十億年的海陸交錯變遷,造就長山群島星羅棋布,如同璀璨明珠鑲嵌于萬頃碧波之上。10324平方公里的遼東半島東側黃海北部海域中,142個島礁像珍珠一樣散落,組成了長海縣。大長山島是長島縣城所在地,當年日俄爭奪旅順口時,日軍艦隊就停泊在此海面上。
長山群島是中國八大群島中最靠近北方的群島,也是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群島和我國唯一的海島邊境縣,縣境東與朝鮮半島相望,西南與山東省廟島群島相對。
長山群島地處黃海深處,是遼南地區人類目前可考的第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據歷史考證,早在6000年前,海島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這里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小珠山遺址,7000年滄桑遺貝猶在。
中日甲午戰爭后,長山群島被日本侵占。直到2009年,這里才正式對外開放,其海洋資源保存完好,擁有國家一類海水水質,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碧海、綠島、細灘、藍天,明凈澄澈,韻味深遠。
島上驅車,體味海岸曲折,海灣連環。大長山島因島長且山多而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眾多,美妙的傳說數不勝數。近年來,島上的面貌日新月異,鱗次櫛比的歐式建筑與東北亞風光的結合,增添了海上小城的無窮魄力。
耕海牧漁煥發海島生機
駕舟海上,一排排養殖蝦夷扇貝的筏子構成了獨特的海上牧場,壯觀的景象成為海島的又一景色。
作為全國最大的海珍品養殖基地,我國重要的漁業生產、加工出口基地,這里海域廣闊,海水清澈,海洋資源豐富,享有我國“天然魚倉”之美譽,除盛產魚、蝦外,名揚海內外的皺紋招鮑、刺參等名貴海珍品也產于此地。日趨現代化的“海洋牧場”成為海鮮供應的重要來源。
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劉成德告訴我們,所謂現代海洋牧場,形象地說就是通過“底播增殖”手段,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讓魚貝類資源在自然海域里生長。這種生態型漁業發展模式顛覆了以往單純的捕撈、設施養殖為主的傳統漁業生產方式,克服了由于過度捕撈帶來的資源枯竭、由近海養殖帶來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劇等弊端。
2008年長海縣正式提出發展現代海洋牧場,目前包括獐子島、海洋島、大小長山島和廣鹿島在內的5個鄉鎮都有海洋牧場。長山群島的海洋牧場建設在全國來說名列前茅。
當地漁民老魏說:“過去我們這些養殖戶都比較貪心,一個網層放上三四十個扇貝苗,心想即使只存活一半也還有十幾個。后來搞了海洋牧場后,才知道不按科學規律養殖是不行的。”
如今,群島海底數以億計的扇貝、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就像廣袤草原上放牧的牛羊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近年,長海縣還引進加拿大、日本的蝦夷扇貝養成后與本地蝦夷扇貝進行雜交試驗,解決養殖品種單一、老化等問題。
通過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海洋漁業這一傳統產業在海島煥發了新的生機。長山群島的刺參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一,占總量的35%左右,質量也最好。這里的鮑魚肉細嫩而鮮美,產量約占全國皺紋招鮑產量的60%以上。到目前,長海縣開發利用的海域超過500萬畝,當地居民的收入成倍翻番。
長海旅游避暑度假區即將成立
就在離島之時,記者得到一個最新消息:長山群島即將成立長海旅游避暑度假區,不日將掛牌,屆時,“長海縣”這個名稱也將告別歷史舞臺。
長海縣以發展海島休閑度假游和生態觀光品鮮游為主攻方向,深度挖掘海島文化,現已建成了大長山島飲牛灣、環海公園、廣鹿島仙女湖、海洋島哭娘頂等多個景區,憑借62%的森林覆蓋率,獲評“國家級海島森林公園”,國內外游客數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
“南有三亞,北有長山”,長山群島已然成為北方人心中的旅游勝地。
海行人物
長海縣廣東籍移民投資度假村發展旅游業
現在干三個月等于過去打漁一年
在大長山島蔚藍的海邊,記者偶遇來自廣東的王軍。王軍過去也是一個漁民,如今已是大長山島上一個旅游度假村的老板。
王軍今年40歲,從小跟隨父母來到大長山島,對他而言,這里是他的第二故鄉。
“10年前,我自己搞養殖,一年掙1.5到2萬元,后來擴張有些盲目,一個浮筏養100吊蝦夷扇貝,年年投入年年虧損。”說起以前的失利,王軍連搖頭。直到2005年,他開始轉向前景廣闊的旅游服務業。很快,過去做養殖賠的錢還上了,越做越有勁頭。前年,王軍重新投入50萬元給度假村改善環境,升級配套。
事實上,長海縣居民一開始對發展旅游業嗤之以鼻。但是大家逐漸發現,開酒店、餐館等旅游服務業,一年下來收入不菲。慢慢地,很多人開始轉向旅游服務業。
“長海人現在干三個月活,等于過去打漁一年的收入。”長山群島的旅游業最開始源自民間的羊群效應,“當時看到朋友上島觀光,沒有地方住,就有人嘗試將家中空余的房子租出去,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私家旅店便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并逐步進入規范化管理。
如今,島群的漁家樂旅店從2005年的幾十家發展到數百家,住漁家、吃漁鮮、隨漁民出海打漁捕撈等“漁家樂”項目不斷拓展。
海行足跡
采訪組從大連市區驅車來到普蘭店的皮口港,再從皮口港轉乘游輪快船到大長山島的鴛鴦港,航程50分鐘。
海行見聞
一島一嶼皆有傳說
欣賞美景之余,民間關于海島的傳說成為一路相伴的另一美事。細聽“將軍石”、“萬年船”、“鷹嘴石”等海島風物的傳說,“孔雀仙子”、“仙女湖”等奇聞趣事傳說,“梭魚”、“海上過龍兵”、“胖頭魚折壽”等海洋生物傳說。在長山群島行走,傳奇故事一一對照山川草木,便不由得發現它們與自己更親近了。
長海傳說像是看3D電影時戴的那副眼鏡,一島一嶼皆有傳說,一礁一石均有情趣。在這里,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海里游的都有一段情節曲折的故事在民間代代流傳。據《長海縣志》記載,明末清初時,眾多山東移民來此定居,同時也把山東等地的民間故事帶到長海縣。長海民間故事篇幅短、故事新奇、群眾基礎好、流傳廣泛,已經有200多篇傳說編書入冊。
流傳較為深遠的有“馬老祖”傳說
馬祖無名,人送外號“馬癡子”,幼時父親為漁霸打漁葬身大海,母親為躲債客死他鄉,八仙之一的漢鐘離可憐其悲慘身世,指教其修煉,終成仙得道,回到廣鹿島除惡濟貧,并巡游黃海和渤海,解救在狂風巨浪中遇險的漁民,是黃、渤兩海漁民的保護神;民眾對其敬仰有加,稱其為馬老祖,并于清道光十三年興建馬老祖廟,并前往供奉香火。至今馬老祖廟的香火一直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