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雙匯“瘦肉精”事件后,農產品(18.70,0.00,0.00%)質量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全民熱議的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每個國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政府重視的頭等民生。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從“三聚氰胺”到“皮革奶”,從“毒豇豆”到“毒大米”,從“小龍蝦”到目前的雙匯“瘦肉精”,這讓廣大群眾疑惑:我們吃什么安全?此次“瘦肉精”事件,再次讓我們產生真切感到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之痛:立法不在多,嚴格執法才靈
首先,要找出農產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源頭和真相,監管有的放矢。“瘦肉精”事件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控制農民的養殖環節固然是一個重要環節,但農民所使用的動物違禁藥品“瘦肉精”從何而來?為什么早在2002年我國就明令禁止的化學藥品會不斷流入生豬養殖渠道?是誰在為“瘦肉精”的流通打開窗口?在問題發生的時候找出問題的真相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群眾對事件的恐慌情緒,對政府產生信任感。
其次,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控制,調整經營方式。“瘦肉精”事件發生后,雙匯提出了6條整改措施,其中一條是加快養殖業發展,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提高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控制力。這讓人聽起來還是太“空”太“泛”。且不說雙匯“親自養豬”是否可行,但農產品組織化、標準化生產一定是未來的潮流和趨勢。此次“瘦肉精”事件再次讓我們感到農業產業化、生產標準化的緊迫性。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較為分散,如果出現問題,源頭控制相當困難,因此今后要逐漸提高我區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逐步實現“農超對接”;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建立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提高農產品監管的可行性。
最后,每年能不能有更多的“3.15”?雙匯“瘦肉精”事件暴露了政府對農產品的監管之痛,為什么每年只有在“3.15”才能捅出那么多的食品不安全?難道平常就沒有“瘦肉精”?能不能每月都有“3.15”,或者天天都是“3.15”?政府對食品農產品的監管,真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