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畜牧業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一些養豬場遵循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農業與資源化綜合利用的總體發展戰略,改造傳統的水泡糞工藝,對豬場排出的養殖廢棄物進行有效還田利用,形成了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污染問題制約生豬養殖2012年我國豬肉產量達5335萬噸,超過60%的生豬由規模化養豬場提供。規模化豬場產量高、效益好、質量安全容易控制,但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1個萬頭豬場年排污量3萬噸~4萬噸,如果不加處理直接排放,會對水體和土壤造成較大污染。同時,由于區域差異,空間分布不均衡致使四川、廣西、河南等畜牧業大省承受了更大的畜禽養殖污染壓力。為了完成污染減排任務,減輕環保壓力,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往往采取劃定禁養、限養的方法。2007年,廣東省東莞市下達“禁豬令”。2009年3月,福建對省內第二大水系九龍江流域養豬業下達“限養令”。2012年,重慶將繞城高速環線以內區域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地等環境敏感區劃為禁養區,搬遷、關閉畜禽養殖場2000余個。一方面要讓國人吃上豬肉,保障生豬供給,一方面要讓百姓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有潔凈的飲用水,這對矛盾該如何協調?“禁豬”“限養”只能取得短時成效,卻留下了長久的供給隱患。尋求有效的治污方式,通過對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創造經濟效益,分擔環保成本,才是有利于產業發展的治本之策。循環模式破解養殖污染我國規模化豬場目前存在三種主要清糞方式:干清糞、水沖糞和水泡糞。新型水泡糞工藝是指在豬舍漏縫地板下面,有1.2米~1.5米的空間,可貯存1周至15周的豬糞尿,即7天~120天,可供妊娠母豬或者育肥豬的一個飼養周期,存儲糞尿最大深度0.6米。在豬的飼養期間,豬糞自動漏入糞池,不沖洗豬圈;只有在豬出欄上市后刷洗一次豬圈,節約用水。豬糞尿經固液分離后,豬糞制作有機肥,豬尿經沼氣處理后,沼液還田。該工藝的基本條件是全漏縫地板豬舍,豬喝水用碗式飲水器取代傳統的鴨嘴式飲水器并配套有沼氣處理設施和農田或林地澆灌沼液。我國一些大型養殖場將這一工藝與沼氣工程相結合,形成了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高度集約化的養豬企業,該公司讓豬場排出的糞污水產出沼氣、沼液,制作有機肥,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好資源。董事長秦英林說,經過12年的養豬污水處理探索,到今天已經有4年實現了沼液澆灌農田或林地。每個養豬分場都配有糞污綜合治理項目,對養殖產生的糞便進行分離,固體用于生產蔬菜、煙葉、花卉等農作物專用的有機肥,液體經厭氧發酵后,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沼液用管道輸送到周邊農田,供農民澆灌施肥使用。這一方式既解決了豬場廢棄物的環保處理問題,又解決了附近農田的抗旱所需,沼液中富含的有機質、氮、磷、鉀、微量礦物質元素,還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活化土壤,解決土壤板結問題,可謂一舉三得。廣西農墾永新畜牧集團有限公司良圻原種豬場四周是良圻農場的甘蔗地,公司與農場、糖廠共同出資建設甘蔗污水自動噴灌系統,豬場污水經處理達標后用于噴淋甘蔗,形成了“豬-沼-蔗”生態循環利用模式。據公司總經理吳志君介紹,使用豬場污水噴淋甘蔗后,每畝可提高甘蔗產量1噸~2噸,節約甘蔗肥料120元,每畝可增加收入870元,目前建有污水自動噴灌系統的蔗地已達到6000多畝,每年可實現農民增收522萬元。
特別是每年9月份后的少雨季節,豬場污水既能促進甘蔗后期生長,又能避免因干旱而造成的減產。新工藝亟待納入國家排放體系規模化豬場的主要污染源來自廢水的處置和排放,新型水泡糞工藝能降低廢水中污染物含量,變廢為寶,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多方面共贏,采取這種工藝后,一個大型養豬場就是一個肥料廠,而不再是讓人頭疼的污染源。新型水泡糞工藝可從源頭控制養豬廢水,由于采用了全漏縫地板,在整個飼養期不用沖洗豬圈,豬糞水的來源只有豬喝的水和最終沖洗消毒圈舍的水。同時嚴格控制養豬的耗水量,讓豬使用碗式飲水器,減少了豬飲水時的滴漏,豬舍裝有水表計量,考核每一個飼養員的用水量。而且該工藝豬糞水產量少,日排糞水量少,減輕了糞水還田的壓力。同時,新型水泡糞工藝生產效率高,便于機械化自動化作業,人均年可飼養育肥豬1萬頭。在整個飼養過程中人員一般不接觸生豬,減少疾病傳播。能夠有利于環境控制,豬糞浸泡在水中,溶解了一部分氨氣等混合臭氣。一些大型養豬場負責人介紹,該工藝是從根本上解決養豬廢水多的好工藝,卻沒有納入國家政策允許的豬場排放體系,環保部門因不了解新型水泡糞排放工藝,僅從概念上將該工藝排除在現代化養豬業的門外,因此呼吁應將新型水泡糞排放工藝經過有關部門評估后納入國家政策排放體系,解決目前規模化豬場排放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