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百姓餐桌上常見的肉雞產品,如今正滿滿地堆放在冷庫中。記者在遼寧省最大的肉雞行業基地瓦房店市了解到,受“禽流感”等事件影響,從今年2月末至今,瓦房店市有近5萬噸待售雞肉產品積壓在冷庫,而正常情況下,肉雞庫存僅為1萬噸。許多肉雞企業負責人盼望,肉雞產業能夠隨著氣候一起,走出“冷春”進入“夏天”。
“流感”來了殃及“禽企”從去年底山西“速成雞”事件、違禁藥事件直至今年初開始的N7H9禽流感,我市肉雞產業在一連串“組合拳”打擊下,今年初陷入了最低谷:種蛋價格由每枚2元下降到4角至5角。雞雛價格由每只3元降到2角。蛋和雛的價格下滑導致種雞損失巨大,部分種雞場無力承擔虧損,開始宰殺產蛋種雞;大連地區毛雞價格由原來的每斤4.8元降至3.7元,肉雞放養企業受資金壓力,放養規模被迫縮小1/3;而屠宰加工企業出口停滯,內銷不暢,加工的產品大量積壓。屠宰加工企業占用肉雞放養企業的資金達5億多元,而一個飼養周期(45天)的流動資金就需要4.7億元。一邊要定期支付養殖農戶的費用,一邊是屠宰加工企業無力支付欠款,肉雞放養企業一直在虧損運營,艱難支撐困局。一些肉雞放養企業(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肉雞產業開始緩慢復蘇,肉雞養殖逐漸恢復到每月1000萬只以上的規模,但毛雞每斤價格仍然在3.9元至4.3元之間徘徊,肉雞生產企業仍然沒有擺脫虧損運營的局面。
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包括大批農戶在內的30萬從業人員整個產業鏈都要垮塌。一連串打擊,使肉雞產業的經營者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肉雞產業如何才能強壯筋骨,提高抗風險能力和抗打擊能力?在肉雞養殖行業摸爬滾打30多年的大連順祥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曲順祥認為,“公司+農戶”的保本養殖方式已經落伍。即由公司全程提供雞雛、飼料和藥獸,以及指導服務,農戶只負責飼養,出欄時公司全部收購。收購價格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即使市場低迷農戶也可以保本養殖。這種由放養企業承擔全部風險的養殖方式,在今年的沉重打擊中開始顯示弊端:一邊是按期向農戶付款,一邊是屠宰企業壓價收購,資金壓力陡增,甚至面臨斷鏈的危險。曲順祥認為,是時候考慮怎樣讓養殖戶也承擔相應的風險,即不按規定養殖,超范圍用藥或使用非法添加劑,就得付出代價:接受處罰,或被拒絕收購。在許多肉雞企業面臨虧損的情況下,一些知名品牌仍然經受住了市場的起伏。瓦房店市肉雞產業協會秘書長石玉臣認為,瓦房店市盡管每年屠宰2.2億只肉雞,向市場提供了大量肉雞產品,但缺少自己叫得響的品牌,“而要打造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必須徹底消滅藥殘和非法添加劑,從養殖源頭到屠宰環節做到絕對控制”。瓦房店市趙屯鄉養殖戶王凱告訴記者,對下游養殖戶來說,影響最大的還是資金問題。盡管龍頭企業承擔了市場風險,但肉雞養殖戶承擔的是管理風險,為了避免養雞風險,王凱曾經聯系過一家保險公司,但對方只是回應說,帶毛的東西他們都不給保,因為風險太大。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全市尚無一家保險公司為肉雞產業設計過保險產品,理由大概也是其高風險性。而肉雞產業人士認為,肉雞產業的“高風險”,摻雜了很多社會對這一行業的誤解。其實在養殖環節,以及對養殖企業本身,仍然可以設計出對雙方有利的保險品種來。這需要保險行業對肉雞產業進一步加深了解,以得出恰當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