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病專業網分享:一場H7N9禽流感疫情,使得中國養殖業行業生態鏈的脆弱性凸顯。而一次又一次的行業“黑天鵝”又推動著中國家禽養殖業的深刻反思。根據筆者掌握的信息,在中國畜牧業肉類產品中,畜種結構按比重從高到低排序為豬肉、禽肉、牛肉、羊肉。
2012年,中國禽肉在國內肉類產品結構中所占比重為21.74%。禽流感對國內畜牧業的影響由此可見是比較大的。全國畜牧獸醫總站站長李希榮表示,自3月底曝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來,全國家禽產業損失已經超過400億元。短短三個月就出現如此大的損失,充分暴露了農業在我國經濟中的薄弱之處。目前禽流感疫情的緩解,離不開應對措施的及時出臺,比如:一些疫情地區全面停止活禽交易、關閉所有活禽交易市場,這是減少禽流感風險的重要一步。
再如:對家禽養殖之類遭受巨大沖擊的行業以及農民給予一定的臨時性補貼,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養殖戶的損失,使養殖戶的信心不至于受到嚴重打擊,對后期市場的恢復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不過,這些措施只是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第一步。從經濟角度而言,家禽養殖業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食品安全角度而言,改變目前中國的家禽養殖業模式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有從根本上重建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才能減少禽流感病毒對經濟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末的東南亞禽流感危機后,有學者專門研究了禽流感為何容易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發生,總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地區的生產方式和禽流感的產生有很大的關聯性,并稱之以“亞洲生產方式”。所謂“亞洲生產方式”是指亞洲很多地區的家禽養殖模式,在這些地區家禽飼養以農民小規模分散飼養為主。在這種飼養方式下,由于飼養者的動物防疫意識淡薄,家禽與人畜以及野生禽鳥接觸密切,而且由于飼養數量少,飼養戶分散,動物防疫部門也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和預防服務,成為禽流感疫情防控的盲區。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養殖戶散養的畜禽數量仍然占一半以上,養殖水平低下。不少養殖戶至今缺乏對生物安全重要性的認識,致使許多傳染性疫病發生嚴重,不僅種類多,而且較普遍地發生混合感染或多重感染,畜禽疫病的嚴重發生已成為制約養殖業發展的瓶頸。正是由于我國家禽養殖業“小、散、亂”的養殖狀況,普遍缺乏規模化、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的養殖模式,加大了家禽對病毒暴露的風險。而這種風險的增加,必將導致家禽業抵御風險能力的下降,尤其是在預防禽流感方面的能力很差。由此不難看出,要杜絕禽流感病毒的大規模傳播,關鍵是要改變中國家禽養殖方式。從產業發展角度看,只有繼續推進家禽養殖業生產方式轉變,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才能增強養殖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當然,要轉變中國家禽養殖業的產業模式還存在一些困難,其中最大的困境在于小農意識的影響。中國傳統農業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養殖業以散養為主。傳統農業意識與現代集約化生產之間,不論從指導思想、生產模式和生產技術等各方面都相距甚遠,尤其是思想意識方面不能適應現代養殖業的需要。此外,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低下、缺乏科學有效的引導和技術支持都已成為養殖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在這種趨勢下,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產業發展規劃。未來的家禽養殖業必將是公司化、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的養殖。個體養殖戶將會逐步退出家禽養殖業舞臺,只有公司化養殖才能從源頭上保證家禽產品的質量,才能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