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一種聲音比較流行,那就是養豬規模化能夠避免豬周期,此觀點的持有者是設定在規模化豬場有可靠的信息來源,以及規模化豬場生產成績穩定的基礎上。在小編看來,僅僅規模化并不能達到避免豬周期的目的,實現集約化,絕對多的資源掌握在少數企業的手中才有實現豬價可控的可能。不可否定的是,當豬場實現規模化后,由于其管理優勢及人脈關系,獲得較多的數據要比小養殖場簡單方便而可靠的多,對且市場的形勢也要有更清晰的認識。但就目前來看,規模化帶來的信息優勢并沒有幫助它們逃過豬周期的魔咒,規模化豬場優勢還是主要體現在獲取政府補貼和管理較為規范,硬件設施較為先進上,其獲取信息的能力與一般養殖場并沒有很大的差距。在國內,由于散養還是占據比較大的比例,單家獨戶養豬的現象比較普遍,要統計散落在各地無數的小養殖場的養豬數量往往不可實現。由于所謂的各方數據缺乏真實性,養殖戶往往無法判斷市場的真正走勢。
一個短暫的回落或者升高,就容易認為是周期的開始。正因為對信息判斷的不能準確性,導致了盲目擴張的情況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而這又加重了豬周期震蕩的幅度。同時,在行業洗牌的時候,對養殖戶造成了更深的傷害。我們可以設想,假如全國都是規模化豬場,大家都可以得到官方最準確的消息,那么當消費淡季的時候,誰應該去減少養殖量,或者當消費旺季的時候,誰又不會去增加出欄量?一切都是個謎。讓生產規模更加龐大,獲取更多的利潤,這是資本逐利本質決定的。誰都不會在豬價跌破成本線的一刻,立刻淘汰母豬,犧牲自己的利益為行業做貢獻。最終,當深度虧損來臨,小規模豬場最終熬不過寒冬的時候,具有經濟實力的豬場才搶占小豬場退出市場的空間,讓本來夠大的規模再一次膨脹。豬周期來得越多,規模化就越大,資源越來越向少數企業手里集中。據豬e網網友了解到當少數企業的生產量占據了全部市場的絕對優勢后,少數幾家企業通過協商,就可以輕易改變整個價格市場的走勢,最終實現利潤完全歸少數人所有。因此,我們可以說規模化并不能避免豬周期,而且規模化也并不是大資本的最終目的,規模化只是進程中的一個轉型形式。當然,小規模養殖避免被吞并的命運也有出路。那就是實現養殖信息的共享,共同協商增減養殖量,有錢一起賺。但是這些往往都是理想狀態,要統一數千萬人的思想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有在養豬不存在競爭的關系上才有可能,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養豬已經形成競爭之勢,大魚吃小蝦的行業生態已經形成。不過,由于農業關系的方面太多,小養殖戶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政府政策這根有力的指揮棒依然發揮著異常強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