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久久久久免费-久久久久毛片成人精品-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亚洲在线中文字幕2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發展 » 正文

中國現代農業的信息化之路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6-21  來源:合肥都幫生物  瀏覽次數:328
核心提示:出門在外的江蘇蟹農,按按手機鍵,即可遙控自家蟹塘的增氧器和餌料自動投喂機;坐在電腦前的上海莓農,點點鼠標,開到地頭的菜管

出門在外的江蘇蟹農,按按手機鍵,即可遙控自家蟹塘的增氧器和餌料自動投喂機;坐在電腦前的上海莓農,點點鼠標,開到地頭的“菜管家”收購車就能把新鮮草莓直送訂戶手中;足不出戶的吉林糧農,打個“12316”熱線,就能從農業專家那里得到有針對性的農技指導、權威的糧市行情分析;身在辦公室的天津土肥站信息員,用手機撥個電話,就能收到被監測田塊的土壤墑情和氣象信息短信……

精準農業與自動控制、移動互聯、無線傳感、物聯網、云計算……曾幾何時,這些看似與農業不搭界的現代信息化技術,如今已深度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的方方面面,將現代理念、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等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實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生產力突破各種制約因素,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業信息化基礎明顯改善。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史無前例,信息化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推進農業信息化,成為正在經歷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中國農業必須跨越的門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將信息化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需要,培養新型農民的有效途徑和轉變政府職能、提高“三農”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推手。

著眼信息化發展新趨勢,適應農業現代化新要求,從2004年到2013年,連續10個“中央1號文件”對農業信息化的指向越來越明確。2004年,提出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行信息服務;2005年明確提出“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2006~2010年,逐步從信息技術裝備農業、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強調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特別是2012年,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關注和強調超出了以往;2013年提出,“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還明確了啟動“金農工程”二期等工作內容。“中央1號文件”對農業信息化內涵的表述逐步清晰、地位日益突出,這表明,黨中央、國務院把握農業發展規律,信息化已經成為新時期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支撐。

農業信息化也逐步被提到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2009年,國務院印發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與振興綱要》,把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信息化服務“三農”水平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發展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立足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創新,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2013年第1次部常務會議上強調: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四化同步”的總體部署,這是一個戰略決策。信息化如何與農業現代化相融合,如何支撐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需要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索。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將其擺上重要位置,重點要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和服務與現代農業建設相融合,與農民的生產生活相融合。

多年來,農業部和各級農業部門就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融合這一課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科學規劃與全面部署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2006年,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和《“十一五”時期全國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方案》,從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農業信息化基礎條件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科學規劃和系統部署;2007年出臺了《全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2007-2015)》,明確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和信息服務工作的重點內容和具體措施。



同時,以“金農”工程、“三電合一”工程、“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工程等重大項目為支撐,推動農業信息化全面發展。

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農業信息化基礎明顯改善。“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完全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基本實現;覆蓋部、省、地市、縣的農業網站群基本建成,各級農業部門初步搭建了面向農民需求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農業生物環境信息獲取與解析、農業無線傳感網絡等信息技術已經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農業生產經營以及農產品流通等領域開展了相關應用推廣工作,發展迅速;“縣有信息服務機構、鄉有信息站、村有信息點”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推動農業信息化全面發展的同時,農業部也不斷促進農業信息化工作的科學性、規范化。2012年,組織對全國31個省區市、1917個縣對兩級農業部門開展農業農村信息化重大問題調研,全面摸清發展底數;把農業信息化評價指標與農業科技貢獻率、綜合機械化率并列,使之成為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推進農業信息化標準編制,提高信息化建設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業務協同水平。

政策推動,實踐拉動,促進了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信息化已從過去單純注重硬件投入進入到信息系統開發和信息資源建設并重,從單純應用互聯網到多種信息技術集成組裝,從單純提供信息服務到全面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管理全過程和全要素信息化的發展階段。

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集約節約耕地和水肥資源,進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發展農業信息化,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根本是強農惠農富農,讓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等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實行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節約了耕地和水肥資源,能夠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集約化、自動化、產業化及組織化水平,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如今,以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為目標,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引領農業產業升級,成為我國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任務之一。

春耕時節的黑龍江農墾友誼農場,播種、施肥方案的“制定者”是農機和計算機。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農機在上一年秋收作業時,定位取土樣、監測作物產量,計算機數據庫系統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后,能以地圖為基礎編制出播種、施肥實施程序。來年春播時,農場工人只需將數據卡插入農機監控器,借助測速傳感器等,就能按照預先編制的程序,自動完成變量播種和施肥。整地時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自動控制的大馬力拖拉機,耕地千米誤差小于2.54厘米。

這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精準農業”帶來的奇跡。近年來,精準農業開始在全國部分地區進行推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等技術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地農墾系統以及各地大型國營農場進行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在“精準農業”推廣的同時,3G、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也開始在農業領域示范應用。

5月12日,正在外地開會的安徽全椒縣水產良種場場長李大文,通過電腦里的物聯網系統監控發現魚塘水位變低后,馬上打電話,讓場里工人給魚塘沖水。他還遠程控制增氧機開關,為魚塘增氧。異地遠程“遙控”的實現,得益于該縣農業物聯網的示范應用。作為示范點,該養殖場安裝了360度攝像頭,每塊水面都放置了水位水溫傳感器,攝像頭和傳感器獲取的水面實時信息通過控制器傳輸到物聯網系統,只要登錄該系統,就可實現數值實時監測、視頻監控、生產報警、遠程自動控制、網上診斷。

在今年4月開幕的北京首屆農業嘉年華展會上,物聯網技術也讓不少參觀者稱奇。展區的大屏幕上展示著北京小湯山農業示范基地、金六環溫室、大興采育溫室以及山西長治溫室、河南三門峽溫室的實況視頻,通過傳感設備,能實施采集和調取各個溫室大棚里的空氣濕度、溫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等信息,監控管理員可遠程控制調節。溫室內的水閥、排風機、卷簾機的開關也可預先設定好程序,系統會根據內外情況變化,自動開關溫室內的機電設備。

近年來,黑龍江農墾、北京、江蘇無錫等地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養殖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一些大型奶牛場引進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先進擠奶機器人;山東省“智能大棚”的建設已經覆蓋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經濟作物,并在濰坊、臨沂等多個地市推廣,其中濟南、濱州等地已準備規模化發展。

物聯網應用示范的好處讓人一目了然。在實現了“智能養殖”的江蘇宜興物聯網水產養殖基地,蟹農說,以前要一家4口人用一天時間完成的幾十畝水塘投喂任務,現在點點鼠標自動投喂,要不了10分鐘。通過對養殖水質的智能控制,還有效提升了螃蟹的成活率和產量,每畝可增產10%~15%。給食用菌車間安裝了遠程控制系統的山東齊河康瑞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實現了食用菌的精細化種植,用工數從原來的100多人減少到57人,生產成本降低了30%,并且由于食用菌成品率高,價格上漲了10%,產量增加了12%,純利潤提高20%以上。

信息化在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的同時,也在促進著農業經營網絡化。

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將農業生產、流通、市場、交易連成有機整體,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農民上網“觸電”,不僅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的生產者的改變,更大的變化則是農民真正成為了市場經濟的經營主體,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隊伍正在壯大。

周蘭英是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東王村的一位菜農,經營著十多畝大棚蔬菜。與大多數菜農不同的是,她跟弟媳注冊了“太湖新鮮菜”網站。消費者每天11點前在網站下訂單,周蘭英根據訂單采摘蔬菜,下午2點左右裝車配送,5點能將菜直送到訂戶家的菜箱中。她說,網絡直銷的利潤比賣給采購商高些,最重要的是通過網絡平臺,她的蔬菜供不應求。現在,村里有好幾家農戶也加入“太湖新鮮菜”的行列,還帶動著家禽和水產養殖戶網絡銷售。

像周蘭英一樣,網上銷售正成為越來越多新一代農民的首選。2012年,由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與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涉農電子商務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國農民網店(含縣)總數為131萬家。值得注意的是,農村電商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之間,“觸網”農民收入遠超普通農民。

網絡化讓農產品經營方式也正由“先產后銷”向“先銷后產”轉變。

在四川省北川縣,通過北川維斯特電子交易市場,農民將自己種的木耳、當歸等特色農產品銷到了山東、北京等地,銷路寬了,價格高了,更重要的是,信息通了,生產更有針對性、組織性。北川縣農辦負責人表示,以交易平臺獲得的信息為向導,全縣積極發展高山農特產品基地種植、加工銷售和種苗組培開發等產業,預計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億多元。

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集成、創新、熟化和示范應用,已經轉化為新的生產力。

為加快這一步伐,2012年農業部重點支持江蘇等省開展以物聯網技術為重點的農業生產信息化應用示范,推動各地圍繞各自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有效應用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同時,推進國家首批物聯網示范工程農業智能項目,指導黑龍江農墾、北京大興、江蘇無錫先期自籌大量前期投入推進項目建設。

今年5月,農業部啟動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試點建設天津設施農業與水產養殖物聯網試驗區、上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試驗區、安徽大田生產物聯網試驗區,以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理論研究,探索農業物聯網應用主攻方向、重點領域、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構建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適時開展成功經驗模式的推廣應用。

農業信息化既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和經營革命,也對推動農業行政管理高效透明、建設服務型政府、創新“三農”管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管理系統化、信息服務綜合化能力正全面提高。

農業信息化在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讓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同時,也成為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各級“三農”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有力推手。

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化以實現農業行政管理高效透明為目標,推動“三農”管理方式創新。2002年以來,農業部著手規劃“金農”工程,于2007年正式啟動,按照做大一個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做強一個國家綜合農業門戶網站、完善一個農業電子政務支撐平臺的總體要求,組織實施了“金農工程”一期項目,明顯提高了我國農業資源管理信息化和農業行業信息化管理水平。

康愛國是河北省康保縣植保站的工作人員,從事病蟲鼠害測報工作30年。農業部門近年來實施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讓他感受到“數字化”與“手工”的天壤之別。“以前是白天調查,晚上加班統計,通過打電話、寫信的方式給省里和農業部報告。現在,原始數據錄入系統,幾分鐘就能自動分析匯總結果,瞬間上傳。而且系統能夠自動分析生成圖表,表現出病蟲害動態趨勢,這在以前是很難實現的。”康愛國說,效率更高,分析更科學,是信息化給病蟲害測報帶來的最顯著的變化。

不止病蟲害測報。通過“金農”工程建設,農業部本級建成了14個涉及農業生產進度、農產品價格及貿易等方面的大型數據系統,建設了農業政策法規、農村經濟統計、農業科技與人才、農產品價格等60多個行業數據庫。各省也相應建立了涉及面廣、更新及時的農業行業發展數據庫,并且初步實現了部省農業數據資源共享。

信息資源建設的推進,提升了農業行業的管理支撐能力。目前,已有包括農藥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民負擔、農村土地流轉等31個業務系統陸續上線。各地農業部門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在浙江省紹興市,20多家農資銷售點所售農資產品須經農業部門備案準入,并賦予唯一編碼。農民憑“安全農資卡”實名購買農資。購買者及其商品信息全部上傳至市農業行政執法支隊的農資實時監管平臺,農資執法人員可遠程監管農資購貨渠道、銷售去向等。一旦出現問題農資,農民也可憑小票追溯。浙江省農業廳在2011年啟動的農資監管與服務信息化建設項目,累計投資約880萬元,開發了農資實時監管操作平臺、農資實名購銷平臺。目前已在25個縣、804家單位試點,對農資生產、流通、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管,建立起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在上海市近郊1400個涉農行政村,農民在安裝到村的涉農資金監管平臺“農民一點通”上,就能查詢到本人和其他村民的補貼情況及相關政策,若有疑問,還可以隨時咨詢投訴。2009年起,上海市全面推進涉農補貼資金監管平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和農村土地承包流轉信息管理平臺。截至2012年12月底,涉農補貼資金監管平臺共公開信息近245萬條,涉及補貼資金超74億元;農村集體“三資”

監管平臺已錄入3330億元總資產、982.9億元凈資產的數據信息;全市農村承包合同98%已建立了電子檔案,流轉面積80%已錄入系統。不止上海,江蘇、浙江、山西、河南、北京等省(市)85%以上的鄉鎮也已建立了集體“三資”監管平臺,部分地方已經實現了由單機向網絡的升級。

涉農電子政務的推行,農業生產經營監測系統的建立健全,使各級農業部門科學決策、主動應對的水平大大提升。

在以信息化推動農業行政管理高效透明的同時,農業部還以提供靈活便捷的信息服務為目標,積極構建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拓寬信息服務領域,農民一機在手,就可以享受便捷高效及時的信息服務。

以“三電合一”工程建設為抓手,農業部精心構建了全國“12316”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體系。以“12316”熱線為紐帶,包括農業信息網站、電視節目、手機短(彩)信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農業信息服務格局初步形成。“12316”每年咨詢人數上千萬人次,幫助農民增收和為農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億元,在很多地方已成為農民和專家的直通線、農民和市場的中繼線、農民和政府的連心線。

今年3月,在遼寧省遼中縣牛心坨鎮姜家村,12316金色田野信息服務的專家下鄉,不少農民“搶”著把專家往自家大棚里拉。“‘12316’的專家,三言兩語我們就明白了,現在我有問題就打‘12316’,我們最相信熱線專家的指導了。”農民們對“12316”專家的信任,緣于這條熱線真正為農民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務:12小時人工話務值守、24小時自動語音應答、365天無休的全時段服務模式,省內各地撥打均按市話標準計費,全省200余名農業專家通過坐席值班及遠程連線等形式及時提供權威解答。有統計顯示,該熱線開通6年多來,累計受理解答農民各類咨詢200多萬例,目前日話務量超過3000個。

在北京,“12316”熱線改變了一個叫彭福龍的昌平區農民的生活,使他從菜農轉型為農業觀光園的“老板”。因遇到生產技術難題,他給北京農業公益服務熱線“12316”打電話,值守的熱線專家曹華不但幫他解決了技術難題,還幫著他引進觀賞椒、羽衣甘藍等50多種特色盆栽蔬菜,3000多盆形狀各異的蔬菜作物把原有的大棚打造成了創業農業觀光園,光門票收入就達百萬元。自2008年開通的北京農業公益服務熱線“12316”,增加了在線視頻和三方通話,如今也開始“轉型”——不僅關注農民的生產、經營及政策、法律咨詢,也成了城里人京郊游、特色采摘、陽臺種菜的“百事通”。

經過多年努力,各級農業部門初步搭建了面向農民需求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科技、市場、政策等各類信息。據統計,我國農業網站數量已達3.1萬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全國100%的省級農業部門設立了信息化職能機構,97%的地市級農業部門、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設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機構,70%以上的鄉鎮成立了信息服務站,鄉村信息服務站點逾100萬個。

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日漸綜合化、多樣化的同時,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也不斷豐富,政府主導型服務模式蓬勃發展,社會參與型服務模式快速推進,增強了信息化建設投入,豐富了信息化服務內容。

在農業部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三大電信商簽訂戰略合作框架的引領下,通訊運營商、IT企業、涉農企業等市場主體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高漲。吉林省在“12316”熱線平臺、短(彩)信平臺、鄉鎮網站平臺建設與運行管理上,探索建立了“農業部門主導、電信企業投資建設、雙方共同或委托第三方運維”的工作機制,目前各平臺依靠自身運營收入即可實現業務拓展。浙江省與通訊運營商簽訂農村示范點建設、降低農民短信費用等合作協議,政府實際承擔的每條短信費用不到1分錢,浙江移動公司一次性投入1000萬元用于硬件平臺建設,電信公司對全省4300個貧困村信息服務店降低寬帶接入資費,并免費提供接入設備。

此外,農民合作組織主導的社會化運作模式也風生水起。山東省東營市“百姓科技”模式是以信息協會為龍頭、以百姓使者為支撐、以農民會員為主體的信息服務模式,延伸到山東6個地市20多個縣,發展百姓科技農民會員5萬多戶。河南省興華農業信息服務專業合作社,在4萬多個村組建立了服務點,吸納2.5萬多家基層商店成為社員店。

如今,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推進農業信息化的大格局方興未艾,農業信息化大發展的畫卷在中國大地上徐徐展開。

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但與其他國民經濟產業信息化相比,農業信息化存在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和地區間、行業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亟待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工作重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信息化日益顯示出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的獨特優勢。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城鎮化的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全社會需求的迫切,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推進農業信息化,仍有許多問題亟待破解。

整體發展水平低。一些地方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基層農業信息基礎條件嚴重不足,農村電腦普及率低,信息傳輸在鄉、村、戶環節出現“梗阻”,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成為制約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問題;同時,符合區域產業發展特點、針對性、及時性、有效強的信息嚴重不足,信息服務的“最初一公里”成為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瓶頸。

發展不平衡。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的地區相對較高,偏遠、貧窮的欠發達地區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領域發展不平衡,生產和經營環節信息技術應用落后于電子政務和信息服務發展。

投入嚴重不足。由于農業生產過程長、生產類型及農產品多樣、農村經濟社會管理復雜等特性,決定了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內容極其復雜,農業信息系統和產品的普適性較低,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

此外,對農業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部門間的統籌有待加強,農業信息技術產品集成示范應用力度不夠等,都制約著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對此,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2012年11月在調研北京市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時強調,盡管農業農村信息化有了長足進展,但與中央的要求相比、與社會發展進步需要相比、與廣大群眾的期待相比,農業農村信息化還有很大差距,真正使信息化融入農業現代化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任重道遠。

《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提出了未來建設的“五大任務”:夯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加快信息技術武裝現代農業步伐、助力農業產業化經營跨越式發展、推進農業政務管理邁上新臺階、開創農業信息服務新局面。為完成上述任務,重點實施“三大工程”,即“金農工程”二期、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農業信息服務工程,全面夯實信息化基礎,加快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服務效率和水平。

今年4月,農業部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意見,提出了圍繞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強化市場信息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信息化水平、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提升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等十項重點任務,著力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農業現代化為農業信息化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和領域,農業信息化為農業現代化架起了通往未來的金橋。我們有理由相信,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推動,社會力量熱情參與,新時期的農業信息化工作將在“四化同步”的征程中取得新突破,中國現代農業的信息化之路一定會實現新跨越。



  合肥都幫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技術咨詢熱線:400-600-8104
       網址:
http://www.hfdbsw.com/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版權隱私 | 付款方式 | 免責申明 | 聯系方式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豫ICP備18020244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性| 鹤壁市| 永春县| 呼伦贝尔市| 河北区| 罗平县| 抚顺市| 英超| 曲靖市| 夏邑县| 浮梁县| 班玛县| 蒙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抚松县| 拜城县| 喀喇沁旗| 磐石市| 清水河县| 巴林左旗| 来宾市| 西峡县| 无棣县| 库尔勒市| 莱阳市| 麻江县| 云南省| 德江县| 双鸭山市| 奈曼旗| 集安市| 河北省| 扶沟县| 滦平县| 旬阳县| 元氏县| 乌兰察布市| 乐东| 突泉县| 平度市|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