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平湖市曹橋街道野馬村村民陸蠶良來到新建的蘑菇基地,與合作者一起商量種植事宜。在烈日下,陸蠶良的額頭汗如雨下,但為了基地有個良好的開始,他說,流些汗算不了什么,只有付出才有回報。往年這個時候,他只要坐在辦公室里與聘請的技術人員商量生豬養殖技術就行了。但因為政府對生豬養殖業實行轉型升級,他毅然放棄已經打好的基礎,把數千平方米的養豬場拆除,并與他人合作走上了蘑菇種植之路。雖然這是一條新的創業之路,但陸蠶良充滿信心,他對記者說,平湖蘑菇已經在周邊市場小有名氣,他現在種植蘑菇符合“大氣候”,應該會取得好收益。開飼料廠的他建起養豬場陸蠶良在村里很有名氣,因為他是村里最早創業的人之一,他從事的行業也與養豬有關飼料經營。在喇叭遍布農村的時代,“野馬牌”飼料廣告響徹平湖大地,而這個品牌飼料的生產商就是陸蠶良。陸蠶良告訴記者,他的飼料廠開辦于1995年,當時的平湖特別是曹橋一帶,家家戶戶養豬,也涌現了一些養豬大戶。他看準商機后開辦飼料廠,占領了平湖及周邊市場。經營飼料時間一長,頭腦靈活的陸蠶良便想開拓創業領域,2010年,他把離廠區不遠的55畝流轉出來的土地承包下來。這塊土地經歷了磚瓦廠、魚塘、林場等多種用途,到他手里后,在其中8畝土地上搭建起了2800平方米的養豬場,開始了規模養殖之路,他也由此成了村里最大的養豬戶,他的養豬場年出欄數可達8000頭。陸蠶良說,辦養豬場使自己的產業鏈得到了延伸,自己廠里生產的飼料可以用來養豬,減少了生產成本。這個養豬場一年可消化1000噸飼料。養豬有收益卻污染了環境說起養豬場的效益,陸蠶良說,一年的收入有20多萬元。對一個農民來說,這樣的收益已經相當不錯。“投入也是比較大的。”陸蠶良說,單是修通往養豬場的那條水泥路,就花了12萬元,加上養豬場的建筑費用,前后投入的資金超過50萬元,因此這3年下來,所有的收益僅僅抵掉了前期的投入。說起養豬場的污染治理,陸蠶良認為自己是做得比較到位的。他說,養豬場邊上原先有一個魚塘,這個廢棄的魚塘正好成了養豬場的廢水排放處。“我可以保證,我們是一滴廢水都沒有排到河道里去的。”對于豬糞,他們則堆積在一塊空地上,然后由專業公司收購后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此說來,陸蠶良的養豬場對環境就沒有污染了?陸蠶良說,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污染還是存在的。據介紹,豬糞與廢水暴露在曠野中,在陽光照射下就會蒸發,產生的臭氣對空氣就是一種很大的污染。堆放豬糞、廢水的地方還引來了大量蚊蠅,給周邊居民的生活也帶來了一定困擾。響應政策拆豬舍建菇棚就在陸蠶良籌劃著養豬場的下一步規劃時,他聽到了一個消息:政府出臺政策,限制養豬規模,并且劃定禁養區,像陸蠶良養豬場所在的地方就屬于禁養區。這就意味著,陸蠶良的養豬場要關閉了。果然,這個消息傳出沒多久,村干部就找上門來,向他宣傳政策,動員他關閉養豬場,轉產做另外的行業。陸蠶良告訴記者,當時他確實很猶豫,畢竟投入那么多,接下來就是獲得收益的時候。“我考慮了幾天后,決定響應上級政策。”陸蠶良說。
于是,今年4月,他請人賣掉了所有存欄的生豬,拆除了養豬場建筑。他也由此成了該村首名自行拆除養豬場的養殖大戶。自己不養豬了,其他農戶也減少養殖量了,這對陸蠶良的飼料廠是致命的打擊。陸蠶良說,他現在正考慮經營高級飼料。而為了彌補拆除養豬場時數十萬元的損失,他決定在這塊土地上建起蘑菇基地,走另一條創業之路。終于,陸蠶良找到了合作伙伴,對方是有豐富種菇經驗的“土專家”。如今,先期1.6萬多平方米的鋼管蘑菇大棚基本建成,成為村里最大的蘑菇基地。記者昨天在這個蘑菇基地上看到,一些工作人員還在忙著做剩余幾個大棚的搭建工作。陸蠶良告訴記者,明年大棚還會增加。“我現在回頭想一想,養豬行業確實不是可持續發展行業,畢竟這個行業的污染太大了。”陸蠶良說,他不能以自己的利益破壞子孫后代的生活環境。在他看來,蘑菇種植是一個綠色生態農業項目,是可持續發展的,“接下來我們還將建設一個蘆筍種植基地,走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