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散戶養豬不僅是臟活,且對農村環境影響較大,是主要的面源污染源之一。記者日前到湖北省仙桃市彭場鎮采訪發現,這里的農民養豬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不再是又臟又臭,且糞污得到了利用。農民陳樂新當了一輩子的“豬倌”,他說:“過去豬糞豬尿搞得院子里都臭烘烘的,現在人不進圈就幾乎聞不到臭味。”陳樂新家在湖北仙桃市彭場鎮許灣村,他住的兩層小樓東南頭就是豬舍。盡管離得很近,但除了偶爾一陣風吹過帶來一些“豬味兒”,還真聞不到什么臭味。陳樂新告訴記者,這全歸功于獸醫部門前幾年向農村推廣養豬新模式。“用土辦法結合‘洋’理念,建設標準化豬舍,減少養殖污染。”陳樂新說,養豬的套路還是原來的,但是豬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記者走進他家豬舍看到,東西方向兩排豬舍每排5個圈,東頭有水簾,西頭有4個直徑約1米的風扇葉輪。“風一進來,就會把水簾的降溫效果帶到整個豬舍,這就是簡易的通風降溫設施,成本低、效果好。”新豬舍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對廢污的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豬圈周圍不再又臟又臭了。記者看到,每排豬圈后半部分有些微斜坡設計,糞污會集中到墻根處的水溝。整個豬圈的水溝相連,中間低,兩頭高,糞污自動集中到中間位置,流入下方的沼氣池,幾乎不費人工。養豬與沼氣池的結合,則實現了糞污集中式處理,即糞污發酵成沼氣、沼液、沼渣,沼氣可供農戶生活用電,而沼液、沼渣成了農民免費利用的有機肥料,減少農戶化肥施用量,又保護了農村環境。陳樂新回憶說,以前養豬真是臟活兒。村里有四五戶像他這樣中型規模的養豬戶,以前糞污都不處理,直接排在溝渠塘堰中,污染環境。日積月累豬舍周圍就形成了臭水、臭地、臭院子。自從建了新豬舍之后,養豬不僅輕松了,還干凈多了,養殖污染的問題也迎刃而解。目前,我國規模化養豬比例還不高,農村散戶養殖占絕對多數。即便是萬頭養豬場數量全國第一的湖北,農村散戶養殖仍然占到60%以上。散戶養殖對農村環境影響較大,成為農村主要的面源污染源之一。解決散戶養殖污染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相當關注的問題。陳樂新家這種養殖模式,目前在湖北擁有近5萬家,成為農村散戶養殖的新趨勢。湖北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紅頌說,它的主要特點是,標準化的豬舍可以保障豬舍環境干凈、通風、空氣濕度穩定,防止了過去農村散戶養殖隨意排放糞污、污染農村水源等問題。2008年就開始以新模式養殖的陳樂新,目前每年都能出欄450頭育肥豬。他計劃如果今年下半年行情穩定,他再建一座這樣的豬舍。“我的沼氣池還‘喂’不飽,再建一座剛剛好,再養幾十頭母豬,還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