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回族自治縣把發展舍飼半舍飼畜牧業作為建設高原現代農牧業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多措并舉,狠抓落實,全力轉變生產經營方式,促進了舍飼半舍飼畜牧業跨越發展,實現了畜牧業提質增效。該縣結合實際和區域特色,劃分了以蘇吉灘等4個鄉牧業村細毛半細毛羊養殖、羔羊生產為主的半舍飼畜牧業區。以青石嘴等8個農區鄉鎮奶牛養殖、牛羊育肥、禽類養殖等為主的舍飼畜牧業區。通過建立舍飼半舍飼畜牧業養殖區,畜牧業產業布局逐步趨于合理,區域優勢不斷突顯。
同時,轉變生產方式,在全縣15個牧業村實施生態畜牧業建設,各村組建專業合作社和聯戶經營小組,探索出股份制經營模式,核減草場超載牲畜4.5萬頭只,擴增舍飼圈養牲畜6萬頭只,通過短期育肥銷售,牧民人均增收1860元,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了提升專業化水平,該縣建成集約化、標準化養殖小區30個,培育畜禽規模養殖戶5600戶,進一步提升了舍飼半舍飼畜牧業發展水平。加快專業村建設步伐,目前全縣建成牛羊育肥重點村31個,奶牛養殖重點村7個,羔羊出售專業村5個。為提高飼草利用率,通過圍欄封育、劃區輪牧等措施,進一步提高了草場綜合生產能力,目前治理草場160萬畝,建成圍欄草場220萬畝。確立“增草→增畜→增收”的思路,年種飼草15萬畝。積極推廣秸稈氨化、微貯等技術,年利用秸稈近2億公斤,可保證21.8萬個羊單位的飼草需求,有效解決了草畜矛盾。同時,著眼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畜種、畜群結構,實施“種子工程”,先后引進野血牦牛種公牛400頭,柴達木絨山羊2000余只、青海毛肉兼用細毛羊8000只。建成牲畜改良點15個,積極推廣應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術,年完成黃牛改良3500頭,綿羊改良7萬只、絨山羊改良0.68萬只,牛、羊良種化率分別達23%和34%。為壯大產業化經營,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8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年加工和出售牛羊肉5000余噸,生產成品干酪素250噸,銷售奶皮60萬張。注重專業合作社培育和組建,53家合作社從事養殖業,占全縣合作社的39%。注冊畜產品商標5個,進一步提升了畜產品附加值和知名度。該縣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支付100萬元,對集約經營戶進行獎補,特別是2011年落實各級獎補資金802萬元,為39家合作社和規模養殖場進行了獎補。同時,建立健全種養業風險保障體系,年參保能繁母豬450余頭、奶牛2000余頭。通過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增強了群眾種養積極性,許多從事二、三產業的老板轉產發展養殖業,為舍飼半舍飼畜牧業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