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周期”范圍太大,對市場行情沒有一個宏觀的全面了解,宏觀調控無法根治,詳情見下文。“豬周期”這個話題就像高考一樣,年年被人提起、分析、預測,大家都試圖從國家宏觀調控、規模養殖等某一個角度解析這個問題預測出未來豬市的走勢,但是,其范圍之大,不僅僅是一兩個方面的改變就能根治的。三年,豬價兩次走了兩個極端在2010年6月的時候,調研人員在養豬大省四川、江西調查時,當時因豬肉價格持續跌破成本價,苦熬多時的養豬大戶無奈之下紛紛殺豬避險。而在2011年的時候同樣是6月份的夏季,豬價卻持續上漲,與高企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相呼應,引發各方高度關注。當時的國家發改委監測數據顯示,6月第二周,34個大中城市生豬平均出場價格達到每公斤17.62元,同比上漲79.2%。因為豬價持續上漲,包括湖北、廣東、山東、吉林在內的多個地區均出現“搶豬潮”。而回過頭來再看看2013年的今天,又是一個夏季,豬價卻是14.0元/公斤左右,且幾年以來生豬價格總體呈現持續下跌的走勢。短短三年時間,豬市幾次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國家宏觀調控止不住,養殖戶退市入市難規范,豬周期依舊肆無忌憚……豬價不好轉,第三次收儲不遙遠豬肉價格對CPI貢獻比重近4%,其價格波動對物價總水平影響深遠。
依照往年經驗,為避免豬肉價格大漲大跌,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商務部等會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應對。今年截至7月1日,國家已經出臺了兩次“凍豬肉收儲政策”,如果接下來的豬價沒有明顯的好轉,政府繼續第三次的收儲將不是猜測。國內外規模化養豬場對比截至2012年底,中國年出欄量為50頭以上的養殖戶規模,僅占所有養殖戶中62%左右的比例。而50頭出欄量的這個標準,也被普遍認為偏低。而中國畜牧業年鑒顯示,2011年我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為36%以上,年出欄萬頭以上的比重7.5%左右,這一數據較5年前的2006年分別提高20個和4.5個百分點。雖然有了較大的提高。而同期美國農業部的統計表明,美國2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占比91%以上。國外經驗表明:當規模化養殖占到市場的80%以上,豬肉價格就會趨于穩定,產業風險也將可控。一般來說,養豬產業鏈由多個環節組成,包括種豬養殖、生豬屠宰、豬肉深加工、飼料加工、養豬科研以及豬肉銷售。產業鏈越長,企業規模越大,抵御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穩定價格波動的作用也就越強。中國養豬業的現狀中國的養豬戶大多都是散養戶。散養戶的波動性很大,有利可圖時一哄而上,無利可圖時一哄而散出去打工,出現大規模退出市場的現象,這樣的惡性循環對于國內的行業現狀傷害是極大的。一方面是散養戶大規模退出市場,另一方面,則是大量養殖戶因為前年、去年的持續虧損無力及時補欄。業內人士將之形容為“散養戶跑得快,規模戶跟得慢”。兩相作用之下,生豬的供給出現紊亂。國家調控要適度“對生豬生產進行調控并不是消除波動,而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盡量避免由于過度波動造成資源浪費和產業損害。”但縱觀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在試圖熨平“豬周期”時所采取的措施,會發現“越調越亂”的窘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生豬市場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國家的調控不應該是以暫時的緩解市場壓力為目的,而是應該注意調控的方式,將市場一步步引導到一個可以自己修復震蕩波動的較為穩定的模式里面。為市場探索實踐這樣的模式。不能市場一出現大的波動就趕緊出臺調控政策,也不能以為的鼓勵養殖戶增加養殖,當豬價上漲時本身已經會刺激養豬戶增加生產了,如果政府還急于推出一系列鼓勵措施增強養豬戶的積極性,結果造成短時間內生豬生產能力大幅增加,隨后表現為價格急速下降。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完善信息化建設由于目前我國的養豬戶大都是散養戶,是農民,組織化程度比較低,意味著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較差,其掌握的信息比較落后,對市場行情沒有一個宏觀的全面了解,導致其不能理性的分析預測市場只能盲目從眾。國家需要加大畜牧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指導養豬戶進行科學生產,這也是畜牧業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對畜牧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