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句話:“死了張屠夫,難道就吃連毛豬?”本意是張屠夫不在,還有李屠夫、王屠夫,要吃豬肉,照樣有人給褪毛。最近,溫州搞“冷鮮雞”,藤橋禽業成了當前市區唯一一家冷鮮雞的生產、銷售企業,也就是說,藤橋禽業是本地唯一的“張屠夫”。這個企業要是出了一丁點問題——只是打個比方,如產品質量問題,那么,市民還真得要吃“連毛雞”,除非你遷就或者原諒這個企業,或就此與雞絕緣。顯然,現在這個“張屠夫”不只是一家獨“擔”的問題,還可能是一家獨霸的問題。面對質疑,昨天,藤橋禽業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回應了百姓的擔心和顧慮,如“冷鮮雞”賣不出去,是否能真正做到由公司統一回收并銷毀?會不會靠壟斷而故意抬高價格?目前的不計成本,究竟能維持多久?對于這些問題的回復,企業方自然是滴水不漏。也許企業對于自身形象的維護,在具體運作中,確實如其承諾,一切以百姓的需求為經營宗旨。但是,誰又能確保企業的“獨腳戲”,不會在演繹過程中基于利益考量而偏離目標設定?這些或好或壞的可能性,現在雖然還只是一種“假設”,但這個“假設”,顯然有轉化為事實的基礎。從網絡民意中我們可以看到,百姓對于目前的“獨家經營”,還是心存芥蒂的。網友涉及的“群眾怎么監督”、“怎能保證回收以后不篡改日期”等問題,絕不是雞蛋里挑骨頭的吹毛求疵,而是經驗之所得。曾經有多少企業,面對消費者信誓旦旦,背地里卻在干著蠅營狗茍的勾當?直到東窗事發,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光鮮的宣傳背后,竟然隱蔽著諸多不堪的內幕。這樣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發生,企業的一面之詞,如何能徹底打消百姓的疑慮?市場化的過程,其實是對壟斷行業不斷突破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有“張屠夫”,但同樣不能排斥“李屠夫”、“王屠夫”。這次“冷鮮雞”出現的“唯一一家”,希望是應急舉措而不是最終結果。不是我們不相信企業的回應,而是我們需要更加多元的市場供給,讓百姓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只有多方參與形成的競爭環境,才能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來保障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并由此賦予百姓更大的監督權和話語權。食品安全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確保安全除了企業自律,真正的外力,應該來自科學的制度設定和完善的監管體制,在這點上,“冷鮮雞”可以成為一個實踐范本,而不要成為“別無分號”的“張屠夫”。專題:H7N9重創家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