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規模化養豬場越來越多,這些規模化養豬場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也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提供了門路,同時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當地的科學養豬水平。這些養豬場,一般多選用國內外的優良品種,這對當地的品種改良,也起了示范帶頭作用,但是,在豬鐘引進和雜交繁育上,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一、 選育標準豬的品種選育是依據以下標準進行的:(1)豬的生長速度(達100公斤體重時的母豬)及飼料利用率(料肉比);(2)豬的屠體質量(屠宰率、瘦肉率、肉質);(3)配種繁殖生產能力(性成熟、產仔數、出生、泌乳力、斷奶重,年繁殖胎樹、公豬的性欲、精子數及質量、使用頻率等);(4)種豬的健康及生長發育狀況等;(5)環境及市場適應性,符合這些標準的種豬,才是真正的良種。
二、 合理選擇品種一般情況下,外來引進品種如長白、大白、杜洛可、克、漢普夏、皮特蘭等品種,生產性能較好。這些外來品種經過長期的人工選育培育而成,具有生長速度快、料肉比低、屠宰率高、瘦肉率高、養殖經濟效益高等特點,從而被世界各地廣泛引進。而國內的一些地方品種如太湖豬具有的性成熟早,發情征兆明顯,產仔數多,泌乳能力強,肉質鮮美,母性好、耐粗飼,抗逆性強,環境適應性強的特點,這些恰恰是外來品種所無法媲美的。所以要根據需要合理選擇飼養品種。
三、引種科學,加強鑒定豬e網網友介紹國內有些種豬場的現狀是:各自為政,互不通氣,缺乏信息的交流,缺乏國際市場調查,有的是由非專業人員在引種,購入的往往是育種計劃的中間產物,即尚未定型的雜交后代或品系的雜交后代。加之缺乏對疫情的監控,造成PSE、DFD(蒼白、柔軟、滲水、色黑、堅硬、干燥)基因種豬及(PRRS)藍耳病等的侵入。同時,有些種豬場由于種豬基礎群數量小,長期不引進外血,難免造成近親繁育。沒有專業的育種人才以及沒有系統科學的育種計劃,有的豬場甚至沒有種豬鑒定這一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