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時,回了趟鄉下老家,竟然發現老家十之八九的農戶如今已不再養豬。二十多年前,可不是這樣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說:“農家不養豬,好比秀才不讀書。”當時,無需政府動員,家家戶戶把養豬看成一種主要的掙錢方式,有的人還形象地把養豬比作銀行的“零存整取”。那時,鄉間常流行的說法:“養豬實在好,樣樣都是寶。豬吃百樣草,煮熟效更高。豬吃百樣草,看你找不找。”也難怪,在中國,豬一直被視為六畜之首,生豬養殖曾經成為我國養殖行業的“重頭戲”。從古至今,從野豬的馴化,到家豬的圈養,再到如今商品豬的規模化養殖,人類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養豬歷程,到了現在,突然出現農家不養豬的現象,確實難以讓人接受。為此,筆者特地詢問了許多鄉親,他們的解釋大同小異,概括起來不外乎三點:一,不掙錢。養豬本來是為了掙錢,可現在仔豬價格高,飼料價格奇高,導致養豬成本過高,養一只肥豬出欄,除去成本,農家基本上沒掙幾個錢,平時養豬的功夫等于白費力氣;二,如今糧食價格高,直接賣糧比養豬來錢快。水稻一打下來,曬上一兩個晌午,就有糧食販子開車來買,這樣省去許多功夫,直接賣糧比養豬實惠得多,簡便得多;三,養豬有風險。農村的生豬疾病防疫不及時,疾病防疫過不了關,很容易引起生豬死亡,有一年豬瘟來了,家家出現死豬現象,村里天天有人往外扔死豬,搞得大家心里很不好受,這樣無疑讓農家喪失了養豬的信心和興趣。基于上述三種原因,如今村中養豬的只有兩個種田大戶和一家專業養豬戶。其實,何止養豬,其他養殖業生活方式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曾一度被稱為“農家小銀行”的雞鴨,不再被當作商品去賣了,而早成了自給自足、改善生活的方式了;最令人不解的是,許多農家連蔬菜都要像城里人一樣從集市上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