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味的珍稀保護動物,吃,還是不吃?回答是肯定的:不吃!但如果是人工養殖的呢?那回答可能就不一樣了。8月13日,記者在貴州省科技廳對"貴州喀斯特山區大鯢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示范項目"進行驗收時了解到,貴州喀斯特山區大鯢人工養殖產業化遭遇法律瓶頸。大鯢俗稱"娃娃魚",是3億年前與恐龍同一時代生存并延續下來的珍稀物種,也是現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被稱為"活化石",是我國二類保護珍稀兩棲動物。野生大鯢由于肉嫩味鮮,遭到大量捕殺,數量銳減,有的產地已瀕臨滅絕。為保護這一資源,我國于1988年將其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凡出售娃娃魚必須持有漁政部門批準頒發的水生野生動物馴養證、經營利用許可證和運輸證,并向經營所在地的漁政部門提出申請。但隨著科技發展,近些年來娃娃魚人工繁育養殖,已成為部分省區農業產業化和特色農業重點開發項目,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為充分利用貴州喀斯特山區適宜娃娃魚繁育生長的自然生態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娃娃魚,為山區農戶開辟致富路,貴州省科技廳2008年組織實施了由貴州錦江大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遵義醫學院、銅仁學院、貴州省水產研究所、貴定縣畜牧水產局等參與的"貴州喀斯特山區大鯢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示范"重大科技專項。
5年間,項目組圍繞娃娃魚繁殖效率的提高性研究、彎曲病的病因與防治方法研究、娃娃魚養殖規范及質量標準的建立、娃娃魚的人工養殖產業示范4個子課題,進行了系統的合作攻關研究。通過研究,項目組篩選出了娃娃魚最佳餌料組方和催產時間,形成了最佳催產、受精時間和餌料組方等核心技術,獲得受精率90%、孵化率38.7%、幼鯢存活率95%的良好成效,其繁殖率比項目實施前顯著提高。經農業部組織國內專家評審,認定錦江大鯢公司已具備持續、規模化生產大鯢子二代的能力;項目組還制定了《大鯢親鯢飼養技術規范》等7個技術規范性標準,申請專利31項,已獲授權12項。錦江大鯢公司已在貴定縣建成2個娃娃魚產業示范中心,形成年繁殖娃娃魚10多萬尾、年產7.5萬公斤商品娃娃魚的能力。
同時,公司的娃娃魚養殖技術和娃娃魚幼苗向全省輻射推廣,不少娃娃魚養殖農戶因此發家致富。目前,僅貴定縣就有17個鄉鎮、50個行政村的532戶農戶養殖娃娃魚42195尾,全縣年產商品娃娃魚可達約10萬公斤。按目前貴州市場最低價每公斤600元計算,產值可達6000萬元。然而,"娃娃魚繁育養殖及產業化技術雖然研究成功了,企業卻面臨虧損。原因是娃娃魚產業化遭遇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瓶頸"。錦江大鯢公司總經理蘭洪明告訴記者,在貴州省范圍內,因為得到政府部門的許可批準,能夠合法經營,"但出不了省,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的省市,更是不許經營或限制經營,而貴州消費市場又能力有限"。目前,僅貴定縣就年產4萬尾商品娃娃魚,卻只賣得出1萬尾,其余的只能暫時虧本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