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集多家研發平臺于一身提高生物飼料產業源頭創新力北京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生物飼料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轉基因生物飼用安全評價與檢測中心、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以下簡稱中飼所)集多家研發平臺于一身。“利用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平臺,我們既為示范區企業使用實驗室提供服務和其他便利條件,也保證了開放實驗室設備的正常運行。”中飼所所長齊廣海向筆者介紹,“這樣的合作將顯著提高我國飼料工業和生物飼料產業的源頭創新能力。”軟硬實力支撐研發中飼所成立于1991年,是集飼料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現代化國家級研究所。飼料所主要開展飼料生物技術、飼料添加劑、畜禽水產飼料與營養、飼料與食品安全、飼料資源開發與評價利用、飼料工程技術、飼料經濟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是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學科的博士生培養點,設有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博士后流動站。
據齊廣海介紹,中飼所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正在建設生物飼料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該項目將建設飼用酶制劑、抗菌肽、飼用微生態制劑等生物飼料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實驗平臺及相關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14400平方米。以中關村示范區企業中試硬件條件為基礎,中飼所積極開展聯合申報項目、聯合技術攻關、技術孵化、成果轉化、技術服務、技術咨詢、人才培訓等工作,通過各種渠道申請獲得多項國家和地方重點項目,在提高示范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優質家禽源于飼料中飼所以開展飼料科技創新和推動飼料行業科技進步為宗旨。“吃雞肉嘗不到雞味追其根本是與飼料有關,但不能完全歸功于‘飼料’。”齊廣海告訴筆者。家禽產品品質的形成受動物自身遺傳背景、飼養環境、采食的飼料以及進入流通環節前的初級加工等共同影響,飼料主要在滿足營養需要、調控機體代謝、維護集體健康等方面發揮作用,它是產品品質形成過程的重要環節,而上述其他因素也可對家禽品質產生較大影響。目前我國禽類飼料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問題主要體現在產業集中度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急需提高、行業利潤率下降等方面。例如,通過推廣“肉雞動態營養需要與生產性能預測模型技術”,中飼所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根據目前行業軟件每套平均售價30萬元計算,推廣100套可取得直接經濟效益3000萬元。通過對該軟件的推廣,中飼所可大幅度提高我國肉雞養殖水平,按最少提高飼料轉化率5%,年產肉雞配合飼料2500萬噸計算,每年可以節約飼料120萬噸,其年經濟效益將達到20億元以上。此外,中飼所通過與北京市大興區政府共同合作,大力發展環保生態型養殖業,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和技術水平,促進了大興區養殖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開放平臺對接企業2003年,由中飼所發起,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偉嘉飼料集團、北京資源集團、北京挑戰集團、禾豐牧業集團、北京九州大地集團、北京德佳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全國前十強的預混合飼料企業共同響應,成立的“7+1”高科技飼料企業聯合體,至今,聚集了全國幾十家飼料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上下游產業鏈。2009年在科技部和北京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中飼所進一步整合資源成為國家飼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被科技部認定為首批農口產業聯盟試點單位。
經過多年積淀,中飼所再借助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的政策推動和支持,極大地推動了科技資源的整合、開放和共享。2012年,中飼所接受企業委托研究項目共計40多項,如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益生菌抑菌活性代謝產物的分析”、北京生泰爾生物科技集團“陳皮提取物對肉雞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評價”、北京偉嘉飼料集團“甘露聚糖酶的應用技術研究”等。齊廣海表示,中飼所承擔的大多數重大科技項目,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863”高新技術項目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等,均為實驗室與企業共同承擔。其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項目”,讓中飼所與企業(試驗站)建立了緊密的科技對接關系,直接服務于企業(試驗站),并通過企業(試驗站)的示范效應向行業輻射。此外,中飼所承擔的北京市來源的重大科技項目,包括院區合作項目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項目,共有8項,直接與企業對接,服務于企業。來自北京偉嘉飼料集團的代表這樣評價中飼所:“中飼所通過參與我們的技術開發工作,解決了企業解決不了的難題。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搭建了一個開放的技術平臺,讓中飼所幫助企業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培養技術人才,參與國家項目,走出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通過這一平臺,中飼所的國家“863”重大科技成果β-甘露聚糖酶發酵生產技術成功孵化,偉嘉公司投入5億多元,在北京市通州建成了占地68畝的生物飼料發酵生產基地,用于該項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另外,偉嘉在與中飼所的天然植物提取物藤茶黃酮生產技術聯合攻關中,培養了一批相關技術人才,現在這些人才在公司能獨擋一面,成為天然植物提取物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