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都蘭縣高度重視羊產業發展,不斷加大草原基礎設施建設、畜種改良、良種繁育等方面投資力度,青海毛肉兼用半細毛羊及改良羊、藏羊、柴達木絨山羊養殖已成規模,在畜牧業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
一、發展現狀。都蘭縣羊品種主要包括青海藏系羊、柴達木絨山羊、青海毛肉兼用半細毛羊等。2012年底,全縣羊存欄規模達123.87萬只,其中藏系羊72.46萬只、柴達木絨山羊44.31萬只、青海毛肉兼用半細毛羊7.1萬只,適齡母畜比例為65%,繁殖成活率88.6%。全縣已建成畜棚3983座、47.8萬平方米,種植苜蓿2萬畝、青貯玉米2000畝,建成注苗欄400個、養殖小區15處、圍欄草場217.44萬畝,已成立各類羊肉加工、皮革加工、毛絨產品加工企業6家。2012年羊出欄58.22萬只,羊肉、羊毛、羊絨產量分別為8733噸、1504噸、145噸,產值達4.32億元。
二、存在問題。一是草原牲畜超載。隨著退牧還草項目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逐步推進,全縣天然草場的載畜能力有所降低,養羊業快速發展與草原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草原牲畜超載現象仍然突出。二是草產業發展滯后。由于水資源、氣候、土壤等條件限制,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草產量與飼草需求不相適應。三是產業化經營規模有限。全縣養羊業仍以農牧民家庭散養為主,現有畜牧業合作社、養殖企業帶動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產業效益,增加了市場風險。四是品種選育工作落后。牲畜優良品種繁殖保護及選育工作落后,長期近親繁育導致品種退化、品質下降,原有產絨量、出肉率等優勢逐年減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優勢品種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
三、對策措施。一是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按照“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的生態保護原則,加強羊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牧民群眾加快牲畜出欄,減輕草場壓力。根據羊品種資源狀況,在宗加鎮、巴隆鄉等西部鄉鎮發展青海半細毛、柴達木絨山羊保種擴繁產業帶;在溝里鄉、熱水鄉和香加鄉等南部山區發展藏羊產業帶;在察蘇鎮、香日德鎮等鄉鎮發展以牛羊育肥為主的農區養殖產業帶。二是加快草產業發展。全力打造草產業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縣,以察蘇鎮、香日德鎮為重點,積極扶持各類專業合作社,加大耕地流轉力度,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全力打造飼草料基地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縣人工種草面積達15萬畝以上,改良退化草地450萬畝。引進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高效牧草,大力推廣種草養畜。積極引進飼草儲藏、加工龍頭企業,加大飼草料加工企業發展扶持力度,提高飼草料綜合利用率。三是加強畜種良種繁育。依托畜種良種工程,著力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加大建設一批有規模、上檔次、有發展潛力的養羊業良種繁育基地,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建設完成“藏羊繁育基地建設項目”、“柴達木絨山羊繁育基地建設項目”、“青海半細毛羊擴繁養殖項目”等重點項目,在完善設施、良種繁育、提質增效上下功夫,著力提高養羊業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四是大力發展羊產品深加工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鼓勵民間資本投資,以香日德生物園區建設為抓手,在香日德、察蘇地區引進培育一批以肉羊屠宰、羊肉食品精深加工為主的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羊產業附加值。在察蘇鎮、香日德鎮分別建成一處中型農貿交易市場,引導企業、合作社、養殖戶規范市場交易行為。五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建設鄉鎮畜牧獸醫工作站和村級動物防疫獸醫室,構建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檢疫體系。支持成立養羊產業協會和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加強與政府、金融機構、全國各大專業院校等業務支撐單位以及企業、各類合作社之間的聯系、溝通和技術經驗交流,充分發揮中介組織聯系農牧戶與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