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制約了我國生豬的品種改良和標準化規模養殖的進程,那么我們該如何防止”豬周期“過渡波動?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加大了生產者、加工商和貿易商的經營風險,嚴重制約了我國生豬的品種改良和標準化規模養殖的進程。那么,如何防止豬價周期性過度波動呢?生產環節上規模國際經驗表明,提高生豬飼養的規模化程度,對“豬周期”變長和波幅變小起著重要作用。在美國,規模化養豬占據主導地位,養豬市場達到飽和程度,生豬價格的波動維持在合理范圍內。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總經理胡啟毅認為,破解“豬周期”,除了政策調控之外,還要從生產源頭抓起,一要鼓勵養殖企業拓展產業鏈,減輕飼料或銷售終端價格大幅波動傳導來的壓力;二要鼓勵養殖戶發展規模養殖,以降低成本、統一防控疫病。“規模養殖企業積極延伸產業鏈,日益重視上游飼料和下游低溫冷鏈運輸,能使企業節本增效、規避風險,更可以使國家增強對豬肉市場的調控能力。
養殖企業產業鏈的拓展對于穩定豬肉供給很有意義。”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高級分析師陳艷軍說。規模養殖還有利于疫病防控。統計數據顯示,豬的傳染類疾病至少有48種,包括病毒性傳染病和細菌性傳染病。當前,生豬散養戶大多養殖方式落后、管理粗放、防疫缺失,一旦發生嚴重疫病,往往血本無歸。河南滎陽市魯百順養了七八千頭豬,專門成立了技術部,負責品種改良、技術推廣、疫病防治,生豬發病率、死亡率都很低。業內專家認為,防控疫病需要較大的科研、資金投入,小養殖戶往往沒有足夠的實力,從提高疫病防控水平角度考慮,也應鼓勵規模養殖。“規模化養殖不會消除‘豬周期’,但可以大大減少其不利影響。”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說。他建議有關部門要大力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狠抓疫病防控,強化生產監測與信息引導。此外,要落實好中央的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建設、良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扶持政策。產銷對接暢流通做好產銷對接,是緩解“豬周期”的重要方面。李國祥說,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豬肉價格雖有波動,但波幅大多在5%~10%,主要在于產銷對接做得好,訂單生產占70%~80%的比例。產銷對接可以有3種類型。生產者直接向肉制品生產商供貨、生產者直接向超市供貨、生產者直接向消費者供貨。
山東省肥城市50家養豬戶與22家大型企事業單位食堂簽訂生豬產銷對接協議,這屬于和消費者之間的對接。魯百順牽頭組織的河南滎陽市聯合養豬合作社,與雙匯集團簽訂協議,每天供應生豬200頭,價格比普通散戶售價還要高,這屬于和肉制品生產商之間的對接。年生產加工200萬頭生豬的海南省儋州市一家生豬生產企業,與省內多家超市簽訂供銷合同,這屬于和超市之間的對接。由于沒有中間環節,養豬戶可獲得穩定、較高的收益,肉制品生產商、超市、消費者可買到價格相對低廉的豬肉,可謂一舉兩得。業內已認識到產銷對接對于應對“豬周期”提高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