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球時報》刊登了彭光謙“八問主糧轉基因化”文章,對轉基因技術安全性提出種種質疑。近日,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林敏接受了記者專訪,給予了一一回應。
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
記者:針對《環球時報》發表的彭光謙“八問主糧轉基因化”文章,你有何評價?
林敏:“八問主糧轉基因化”文章,其質疑轉基因的論點與以往相比沒有任何新意,缺乏理性分析,但言辭激烈,矛頭直指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科技人員和相關主管部門。我們認為,轉基因安全問題本質上還是一個科學問題,轉基因爭論只能本著科學的態度,以事實為依據,才能正本清源,遠離謬誤。
記者:轉基因是一項很專業的技術,您能先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什么是轉基因技術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林敏: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使生物體獲得新的性狀,如抗蟲、抗除草劑等。20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們開始把10多年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成果運用到生物新品種培育上。1994年,首例轉基因植物產品——耐貯存番茄進入市場,1996年開始轉基因作物實現商業化種植,從此得到迅速發展,勢不可擋,17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100倍。轉基因技術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帶來了生物育種技術革命,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實現了育種工作的可預期、精準、可控、高效,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和時間。轉基因技術是一項新技術,屬于科學范疇的問題,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它,而不是帶著“有色眼鏡”,先入為主地打上標簽。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由于轉基因打破千萬年來形成的物種縱向遺傳,強行實行基因跨物種橫向轉移,這里既可能蘊含新的機遇,也很可能潛藏巨大風險,這種說法您怎么看?
林敏:轉基因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轉入什么基因,表達產物是什么,如何監管。就像原子能利用技術,既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作為殺人武器;也可以用來發電,服務于我們的生產生活。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國際上對轉基因技術普遍采取了風險評估、風險交流和風險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評價技術規范,將風險達到最低并可控。我國也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配套的管理辦法,以法律的形式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管理,保障這項技術為我國服務。歐盟最近的一份官方報告聲明:“從涵蓋超過25年的時間、涉及500多個獨立研究小組的130多個研究項目得出的主要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其自身并不比常規育種技術風險更大。”
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有人經過實驗,證實轉基因食品與腫瘤、不孕不育等具有高度相關性。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林敏:轉基因食品致腫瘤、影響生育等被權威機構證實是虛假的。
2012年9月19日,法國凱恩大學塞拉利尼教授在《食品與化學毒物學》科學雜志上發表一篇論文,報告了用轉基因玉米NK603進行大鼠兩年飼喂研究,引起大鼠產生腫瘤,此事引起廣泛關注。歐洲食品安全局受歐盟委員會委托對該論文進行了評估,2012年11月29日,歐洲食品安全局作出最終評估認為,該研究得出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持,相關實驗的設計和方法存在嚴重漏洞,而且該研究實驗沒有遵守公認的科研標準,因此,不需要重新審查先前所作出的NK603玉米是安全的評估結論。關于轉基因食品致腫瘤的所有流言基本來源于此。關于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的說法就更加荒誕。2010年2月2日,某網站刊登文章稱,“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大學生男性精子活力下降,影響生育能力”。據核實,廣西從來沒有種植和銷售轉基因玉米。該文章有意篡改廣西醫科大學梁季鴻博士關于《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的結論,與并不存在的食用轉基因玉米掛鉤,得出上述聳人聽聞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英國人馬克·萊納斯在牛津農業會議上發表演講稱,“我很抱歉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幫助發動了反對轉基因的運動,在妖魔化這項可以造福環境的重要技術選擇的過程中出了力。”
記者:“八問”文章提出,我們是否進行過嚴肅的分析、客觀的評估以及科學的論證?我們引進的科學依據何在?
林敏: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不計算實驗室時間,僅進入安全評價階段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時間,目前還沒有其他食品經過了這樣嚴格的安全評價。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制定了轉基因領域風險分析原則和指南,成為各國公認的食品安全標準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全球轉基因商業化應用已經17年,食用轉基因產品的人口占到4/5,還沒有發生一例被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
我國對轉基因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同等重視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有關部門對轉基因品種的研發撥款高達創紀錄的300億元,是同期常規育種經費的166倍。為什么有關部門如此厚此薄彼?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林敏:2008年我國啟動實施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這也是農業領域唯一的重大專項。2010年國務院又將生物育種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支持。2008年~2012年,五年國家共投入50多億元,每年只有10多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一個國際種業大跨國公司年研發經費投入就超過10億美元。專項經費投入的同時,并沒有擠占原有育種經費,同期國家通過“863”、“973”、“支撐計劃”和“行業科技專項”等對常規育種的投入經費并未減少,我估計不會少于對轉基因育種的投入,不知彭先生的數據是從哪里來的。事實上,轉基因技術離不開常規技術,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通過轉基因技術篩選的基因也要轉入常規品種,并經過常規選育才能培育出好品種。
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問題上并不“慷慨”
記者:“八問”文章提出,美國對外進行高新科技封鎖,唯獨轉基因技術例外。孟山都和杜邦這樣的利益集團異乎尋常地慷慨,美國這種反常的態度里面究竟有什么蹊蹺?您怎么看?
林敏: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問題上并不“慷慨”。目前,全球已有涉及抗病蟲、抗除草劑、品質改良等13類目標性狀、24種轉基因作物進入市場銷售,但絕大部分核心技術仍為發達國家所控制。經多年商談,去年美國才勉強同意我國可以無償應用將于2014年專利到期的抗除草劑大豆進行育種應用,但要進行商業化開發必須到2014年以后。轉基因知識產權問題一直是中美兩國談判的焦點。目前銷售給我國的轉基因農產品只能用作加工原料,不能種植,也不能作為育種材料,從未“慷慨”過。
我國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嚴格管理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我國的主管部門理應是人民可信賴的安全衛士,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們卻為轉基因食品大開方便之門。轉基因水稻多年來散布至華東華中各地,外國轉基因玉米冒充雜交品種在中國大規模擴散,至今未見任何人出來制止。這種說法與實際情況相符嗎?
林敏:我國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嚴格管理。2001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建立了由農業、科技、衛生、食品、環保、檢驗檢疫等12個部門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并推薦組建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依據《條例》,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進口、標識、加工、進出境等5個管理辦法,發布實施了近百項國家標準,認定了39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檢驗測試機構。農業部成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h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實現了對轉基因研發工作的有效管理。由于我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是2001年頒布的,而我國的轉基因研發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已經開始,在法規實施前由于研發單位的材料交換導致轉基因水稻的零星擴散,但經過多年的清除,已經基本得到控制。至于轉基因玉米非法種植純屬子虛烏有。對發現的違規種植情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西方轉基因大國堅守不對自己主糧搞轉基因與事實不符
記者:“八問”文章提出,西方轉基因大國一方面堅守絕不對自己主糧搞轉基因的底線,另一方面卻把拿下中國主糧轉基因作為他們的最終戰略目標。民以食為天。中國怎么能把13億人吃飯這樣的天大問題任交別人控制?一旦形成壟斷,如果西方無限抬高糧價,我們還吃得起嗎?您怎么看這種說法?
林敏: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食用轉基因農產品時間最長的國家。美國種植的86%的玉米,93%的大豆和95%以上的甜菜是轉基因作物。據世界糧農組織的食物平衡表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出產玉米的68%、大豆的72%以及甜菜的99%用于國內自銷。說轉基因作物是美國設計的危害中華民族的陷阱,這種陰謀論是冷戰思維的產物。歐盟1998年,批準了轉基因玉米在歐洲種植和上市,獲得授權的轉基因玉米就有23種、油菜3種、土豆1種、大豆3種、甜菜1種,2012年仍有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個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除了極少數是作飼料或工業用途,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食品。日本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3萬噸美國玉米、234.7萬噸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
2012年我國進口了大量的玉米、小麥、植物油等大宗農產品,其中大豆進口量為5838萬噸,如按照當前我國的大豆平均單產計算,我國自己生產需要近4億畝的耕地,我國沒有這么多的后備耕地資源。利用國外國內兩種資源,統籌兩個市場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是一種潮流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有資料顯示,中國轉基因的積極推動者大都有美國資金和機構培養的背景,不少基因專家在銷售轉基因種子的公司有兼職。這里是否存在一條隱形的利益鏈?您了解的情況如何?
林敏:如果說研究轉基因有利益的話,首先就是國家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年來實施的“千人計劃”,吸引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學和工作背景、掌握轉基因前沿技術的高端人才相繼回國,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加廣泛和深入,其他行業也是如此。“千人計劃”要求引進人才每年在國內工作不少于6個月,言下之意其他時間仍可出國工作,引進的條件之一就是在國際知名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稱、高級管理職務并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建國之初的兩彈一星元勛大多有留學歐美的經歷,這些海外知名學者和專家,滿懷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毅然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和生活待遇,投身到祖國的轉基因研究與應用事業中來,這樣主觀臆測對他們實在不公。
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
記者:針對《環球時報》發表的彭光謙“八問主糧轉基因化”文章,你有何評價?
林敏:“八問主糧轉基因化”文章,其質疑轉基因的論點與以往相比沒有任何新意,缺乏理性分析,但言辭激烈,矛頭直指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科技人員和相關主管部門。我們認為,轉基因安全問題本質上還是一個科學問題,轉基因爭論只能本著科學的態度,以事實為依據,才能正本清源,遠離謬誤。
記者:轉基因是一項很專業的技術,您能先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什么是轉基因技術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林敏: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使生物體獲得新的性狀,如抗蟲、抗除草劑等。20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們開始把10多年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成果運用到生物新品種培育上。1994年,首例轉基因植物產品——耐貯存番茄進入市場,1996年開始轉基因作物實現商業化種植,從此得到迅速發展,勢不可擋,17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100倍。轉基因技術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帶來了生物育種技術革命,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實現了育種工作的可預期、精準、可控、高效,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和時間。轉基因技術是一項新技術,屬于科學范疇的問題,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它,而不是帶著“有色眼鏡”,先入為主地打上標簽。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由于轉基因打破千萬年來形成的物種縱向遺傳,強行實行基因跨物種橫向轉移,這里既可能蘊含新的機遇,也很可能潛藏巨大風險,這種說法您怎么看?
林敏:轉基因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安全不安全關鍵在于轉入什么基因,表達產物是什么,如何監管。就像原子能利用技術,既可以用來制造原子彈,作為殺人武器;也可以用來發電,服務于我們的生產生活。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國際上對轉基因技術普遍采取了風險評估、風險交流和風險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評價技術規范,將風險達到最低并可控。我國也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配套的管理辦法,以法律的形式對轉基因技術進行管理,保障這項技術為我國服務。歐盟最近的一份官方報告聲明:“從涵蓋超過25年的時間、涉及500多個獨立研究小組的130多個研究項目得出的主要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其自身并不比常規育種技術風險更大。”
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有人經過實驗,證實轉基因食品與腫瘤、不孕不育等具有高度相關性。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林敏:轉基因食品致腫瘤、影響生育等被權威機構證實是虛假的。
2012年9月19日,法國凱恩大學塞拉利尼教授在《食品與化學毒物學》科學雜志上發表一篇論文,報告了用轉基因玉米NK603進行大鼠兩年飼喂研究,引起大鼠產生腫瘤,此事引起廣泛關注。歐洲食品安全局受歐盟委員會委托對該論文進行了評估,2012年11月29日,歐洲食品安全局作出最終評估認為,該研究得出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持,相關實驗的設計和方法存在嚴重漏洞,而且該研究實驗沒有遵守公認的科研標準,因此,不需要重新審查先前所作出的NK603玉米是安全的評估結論。關于轉基因食品致腫瘤的所有流言基本來源于此。關于轉基因食品影響生育的說法就更加荒誕。2010年2月2日,某網站刊登文章稱,“多年食用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大學生男性精子活力下降,影響生育能力”。據核實,廣西從來沒有種植和銷售轉基因玉米。該文章有意篡改廣西醫科大學梁季鴻博士關于《廣西在校大學生性健康調查報告》的結論,與并不存在的食用轉基因玉米掛鉤,得出上述聳人聽聞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英國人馬克·萊納斯在牛津農業會議上發表演講稱,“我很抱歉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幫助發動了反對轉基因的運動,在妖魔化這項可以造福環境的重要技術選擇的過程中出了力。”
記者:“八問”文章提出,我們是否進行過嚴肅的分析、客觀的評估以及科學的論證?我們引進的科學依據何在?
林敏:轉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過嚴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不計算實驗室時間,僅進入安全評價階段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時間,目前還沒有其他食品經過了這樣嚴格的安全評價。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具有同樣的安全性。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凡是通過安全評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受到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和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術食品政府間特別工作組,制定了轉基因領域風險分析原則和指南,成為各國公認的食品安全標準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全球轉基因商業化應用已經17年,食用轉基因產品的人口占到4/5,還沒有發生一例被證實的食用安全問題。
我國對轉基因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同等重視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有關部門對轉基因品種的研發撥款高達創紀錄的300億元,是同期常規育種經費的166倍。為什么有關部門如此厚此薄彼?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林敏:2008年我國啟動實施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這也是農業領域唯一的重大專項。2010年國務院又將生物育種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支持。2008年~2012年,五年國家共投入50多億元,每年只有10多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一個國際種業大跨國公司年研發經費投入就超過10億美元。專項經費投入的同時,并沒有擠占原有育種經費,同期國家通過“863”、“973”、“支撐計劃”和“行業科技專項”等對常規育種的投入經費并未減少,我估計不會少于對轉基因育種的投入,不知彭先生的數據是從哪里來的。事實上,轉基因技術離不開常規技術,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通過轉基因技術篩選的基因也要轉入常規品種,并經過常規選育才能培育出好品種。
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問題上并不“慷慨”
記者:“八問”文章提出,美國對外進行高新科技封鎖,唯獨轉基因技術例外。孟山都和杜邦這樣的利益集團異乎尋常地慷慨,美國這種反常的態度里面究竟有什么蹊蹺?您怎么看?
林敏:美國在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問題上并不“慷慨”。目前,全球已有涉及抗病蟲、抗除草劑、品質改良等13類目標性狀、24種轉基因作物進入市場銷售,但絕大部分核心技術仍為發達國家所控制。經多年商談,去年美國才勉強同意我國可以無償應用將于2014年專利到期的抗除草劑大豆進行育種應用,但要進行商業化開發必須到2014年以后。轉基因知識產權問題一直是中美兩國談判的焦點。目前銷售給我國的轉基因農產品只能用作加工原料,不能種植,也不能作為育種材料,從未“慷慨”過。
我國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嚴格管理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我國的主管部門理應是人民可信賴的安全衛士,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們卻為轉基因食品大開方便之門。轉基因水稻多年來散布至華東華中各地,外國轉基因玉米冒充雜交品種在中國大規模擴散,至今未見任何人出來制止。這種說法與實際情況相符嗎?
林敏:我國對轉基因技術進行嚴格管理。2001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建立了由農業、科技、衛生、食品、環保、檢驗檢疫等12個部門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并推薦組建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依據《條例》,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進口、標識、加工、進出境等5個管理辦法,發布實施了近百項國家標準,認定了39個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督檢驗測試機構。農業部成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h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實現了對轉基因研發工作的有效管理。由于我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是2001年頒布的,而我國的轉基因研發工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已經開始,在法規實施前由于研發單位的材料交換導致轉基因水稻的零星擴散,但經過多年的清除,已經基本得到控制。至于轉基因玉米非法種植純屬子虛烏有。對發現的違規種植情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西方轉基因大國堅守不對自己主糧搞轉基因與事實不符
記者:“八問”文章提出,西方轉基因大國一方面堅守絕不對自己主糧搞轉基因的底線,另一方面卻把拿下中國主糧轉基因作為他們的最終戰略目標。民以食為天。中國怎么能把13億人吃飯這樣的天大問題任交別人控制?一旦形成壟斷,如果西方無限抬高糧價,我們還吃得起嗎?您怎么看這種說法?
林敏: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食用轉基因農產品時間最長的國家。美國種植的86%的玉米,93%的大豆和95%以上的甜菜是轉基因作物。據世界糧農組織的食物平衡表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出產玉米的68%、大豆的72%以及甜菜的99%用于國內自銷。說轉基因作物是美國設計的危害中華民族的陷阱,這種陰謀論是冷戰思維的產物。歐盟1998年,批準了轉基因玉米在歐洲種植和上市,獲得授權的轉基因玉米就有23種、油菜3種、土豆1種、大豆3種、甜菜1種,2012年仍有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個國家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除了極少數是作飼料或工業用途,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食品。日本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3萬噸美國玉米、234.7萬噸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
2012年我國進口了大量的玉米、小麥、植物油等大宗農產品,其中大豆進口量為5838萬噸,如按照當前我國的大豆平均單產計算,我國自己生產需要近4億畝的耕地,我國沒有這么多的后備耕地資源。利用國外國內兩種資源,統籌兩個市場是我國的必然選擇。
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是一種潮流
記者:“八問”文章指出,有資料顯示,中國轉基因的積極推動者大都有美國資金和機構培養的背景,不少基因專家在銷售轉基因種子的公司有兼職。這里是否存在一條隱形的利益鏈?您了解的情況如何?
林敏:如果說研究轉基因有利益的話,首先就是國家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年來實施的“千人計劃”,吸引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學和工作背景、掌握轉基因前沿技術的高端人才相繼回國,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加廣泛和深入,其他行業也是如此。“千人計劃”要求引進人才每年在國內工作不少于6個月,言下之意其他時間仍可出國工作,引進的條件之一就是在國際知名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稱、高級管理職務并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建國之初的兩彈一星元勛大多有留學歐美的經歷,這些海外知名學者和專家,滿懷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毅然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和生活待遇,投身到祖國的轉基因研究與應用事業中來,這樣主觀臆測對他們實在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