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避險工具和體系展現給一線生產企業本網訊(記者孫魯威)9月26日,由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飼料工業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在玉米主銷區南昌舉行。本屆玉米大會的主題是“新形勢下飼料原料風險管理之道”,如何提高玉米產業界利用期貨市場風險管理水平,提升期貨行業服務玉米產業的能力成為會議關注焦點。而大商所近年的創新實踐給整個產業界帶來了徐徐清風。大商所面對近年來玉米生產、貿易、消費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千方百計使玉米期貨運作更加貼近現貨企業需求,除了積極推動期貨新產品的研發和期權市場建設外,還通過降低期貨交易成本,改進質量標準,完善相關制度,維護期貨交易,全面提高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據了解,玉米期貨自2004年在大商所恢復交易至今年8月,已累計單邊成交3.43億手,成交額6.28萬億元。參與玉米期貨交易的客戶數達20多萬個,其中法人客戶數近兩千個。今年9月交割玉米55.53萬噸,為玉米期貨上市以來月度最大的交割量,很多飼料企業和貿易商通過期貨市場采購和銷售了大量質量較高的玉米,整個交割過程平穩順暢,得到了企業的普遍認可。玉米期貨市場在服務產業、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一方面,玉米期貨價格靈敏有效,近年來越來越受到農民和產業企業的廣泛關注,2005年至2012年大商所玉米期現貨價格相關系數達0.99。另一方面,玉米期貨已成為產業企業管理風險的重要工具。目前,開展東北玉米南運業務的主要貿易商絕大多數參與了玉米期貨交易,許多玉米貿易和飼料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提高了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近年來,大商所在防范市場風險、保證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圍繞玉米產業鏈上中下游,積極研究開發玉米淀粉、生豬期貨等新品種,努力為飼料、養殖相關企業提供完備的避險工具,同時,加快期權市場籌備工作,準備適時推出豆粕、玉米等期權,為玉米產業鏈各類投資者提供新型風險管理工具。玉米期貨一直是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主力品種,已連續多年占到美國農產品期貨交易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產量達到2.06億噸。美國玉米產量是我國的1.33倍,但美國玉米期貨交易規模是我國的24倍,我國玉米期貨交易還處在破題階段。全國畜牧總站站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希榮在會上介紹,玉米是飼料工業最重要的能源原料,隨著飼料業快速發展和對玉米的需求不斷增長,玉米產業格局也正在從過去供大于求轉變為供不應求,去年進口量超過500萬噸,成為歷史進口之最。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在對玉米企業采購成本與風險管理策略的剖析中認為,玉米產業鏈已經逐漸成為以多市場參與主體、多采購渠道和多定價中心為特點的多元化集合體,傳統的貿易習慣被打破,新形式的市場采購體系的轉變逐漸改變著當今市場的新的貿易格局,判斷市場的難度在加大,因此,產業企業一定要建立健全風險控制體系。國際玉米產業大會自2007年首次舉辦以來,得到了產業界、期貨界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本屆玉米大會首次在玉米主銷區召開,目的在于發揮其飼料企業多、市場基礎好的優勢,推動廣大下游企業利用好玉米期貨這一工具,管理好市場風險。同時,大商所通過與中國飼料工業協會聯合辦會吸引了更多的下游企業參會,體現了交易所在服務實體經濟上作出的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