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準備下網,這是個力氣活兒。船上的宿舍單間僅能容身。零點,船上的伙計們還在分揀海鮮。準備收網。這一網打上來的魚不多,混著不少不值錢的海蜇。開海后,青島漁民忙碌起來。本月初,記者跟隨漁民經過一夜漂流,體會這些海上“牧民”的艱辛生活。6日16時30分,剛剛回港休息了3個小時的船老大肖永臣和妹夫石相玉分別駕駛兩艘450馬力的鐵殼拖網船,從青島積米崖中心漁港碼頭出發,船上還有剛剛聘來的15名漁民。48歲的老肖是青島市黃島瑯琊鎮齋堂島的漁民,在海上干了30多年。今年春,他和妹夫一起換了一對拖網漁船,出海時共同拖一張網,收入平分。兩條大船一前一后,向竹岔島方向海域駛去,作為船老大的老肖親自駕船。“最右側顯示器叫探魚器,它的另一端是個探頭,安置在船底下,不但可以測量海水深度,還可以探測到魚群。”對于出海作業的漁船來說,最大的成本就是油費和人工費。“兩艘船出海一天的成本接近兩萬元。一個人一天300元到600元,人工費總共七八千元,油費得一萬元。”老肖說。當天18時許,老肖的漁船率先在靈山島海域下網。“這一張網有浮漂100多個,單個的浮力為20斤,這樣可以托起1噸重的鐵鏈。伙計們下網也非常費力。”老肖說。大約5分鐘后,妹夫石相玉駕船靠近,兩船相隔220米分開航行,共用一張長150米、寬140米的大網。“撒下網后一般要過3個小時收網,至于往哪里走,就看船長根據探魚器作出判斷了。”老肖說。這3個小時也是船員唯一能休息的時間。21時40分,漁船開始收網,老肖的臉色有些變了,多年的經驗告訴他,這網魚不太多。漁網打開,海鮮“嘩”的一聲倒在甲板上,除了少許鲅魚、刀魚,剩下的都是不值錢的海蜇。此時,海上起風了,船晃動得厲害。臨沂小伙小王在甲板上狂吐起來,他決定上岸后就換工作。伙計們最忙的時候來了,他們將刀魚、鲅魚、鯧魚、黃花魚按照大小一條條分揀出來,然后放在冰水中洗干凈,一箱一箱裝好。從22時到7日凌晨1時,伙計們分揀完畢,又開始準備第二次拖網。7日凌晨2時,網在海底刮到障礙物,伙計們忙活了半個多小時,漁網被收了起來,破了一個大洞,無奈之下,老肖只好返航。凌晨4時,漁船抵達碼頭,此時碼頭上非常熱鬧。老肖將海貨過秤,只賣了7000多元。“這次出海至少賠了5000多元。”老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