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發現品種并提出保種、選育,到2008年注冊商標,再到2012年實施品牌打造,重慶“大足黑山羊”如今已成為大足區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在“大足黑山羊”騰飛的這十年里,農科專家張家驊和他的團隊足跡遍布了每一個“大足黑山羊”養殖場。對“大足黑山羊”養殖戶來說,張家驊既是專家,更是朋友。他們見到張家驊,都會親切地招呼“張教授,您來啦”,然后便說起自家黑山羊的近況。養殖戶鄧俗優說,每個養殖戶與張家驊都很熟,但張家驊對每一戶的黑山羊情況更熟。發現黑“寶貝”抱著金疙瘩卻不知是寶貝,這是2003年以前大足人對黑山羊認識的態度。2003年,時任西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的張家驊及其科研團隊到大足進行“西南地區肉山羊飼養技術規范”項目考察。在路過鐵山鎮時,他偶然看到幾只黑山羊,“這種羊毛色純黑、體型粗大,在重慶是非常罕見的品種。”“當向養殖戶了解到這種黑山羊每年可以產2—3胎時,我就知道找到寶貝了!”張家驊介紹,一般的黑山羊品種每年僅能產1胎,而大足黑山羊每年至少能產2胎,3胎也比較常見。“它的產仔率比普通山羊高一倍,是不可多得的山羊高產品種基因庫,也是重慶獨一無二的黑山羊品種。”張家驊開始帶領團隊對大足黑山羊進行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大足黑山羊具有生長發育快、羔羊成活率高、遺傳穩定、抗病力強、產肉性能好的特點,是肥羔生產的優良品種。同時,其肉質鮮美、肥而不膩、膻味小,也頗受市場歡迎。然而,受養殖技術限制,當地養殖戶均實行散養,每戶最多僅養殖20-30只。“因為經濟效益不明顯,養殖戶已越來越少。我們發現時,整個種群僅存4000余只。”張家驊意識到,如果不抓緊時間進行保護、選育和開發利用,大足黑山羊資源極有可能會枯竭。張家驊團隊通過對大足黑山羊繁殖性能、生長發育等各項指標進行系統的測定研究,提出了保種和選育方案。在團隊的呼吁下,大足也成立了專門的大足黑山羊保護與研究開發領導小組,并在大足黑山羊中心產區鐵山鎮、季家鎮、珠溪鎮建立了保種區。2008年,“大足黑山羊”商標獲準國家商標局注冊。至此,養在“深閨”的黑山羊,終于走進人們的視野。科技助養殖養殖戶鄧俗優共養殖了400余只黑山羊。他估計今年收入將達到15萬元以上。說起當年返鄉養羊,鄧俗優反復地說“多虧了張教授”。2010年,在外打工的鄧俗優回鄉探親時發現,家鄉的黑山羊一下子成了寶貝。“張教授他們給農民講黑山羊養殖課,不僅講黑山羊怎么好,還具體講了怎么養,聽完課,很動心。”雖然動了念頭,但一想到養殖的風險,鄧俗優還是猶豫不決。“只有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和價值,他們才會去生產。”面對大家的懷疑,張家驊表示理解。“在規模化養殖中,養殖技術和疾病控制非常關鍵。”張家驊展現了他們的成果——根據大足黑山羊品種53000多個數據研究形成的一套《大足黑山羊養殖技術規范》,其中包括營養及飼料研究、養殖技術標準研究等。而張家驊團隊承諾將給予養殖戶無償技術指導,更是給了鄧俗優一顆定心丸。2011年,鄧俗優將打工掙得的10萬余元購買了近50只山羊,開始了養殖事業。然而,在養殖的初期,便出了問題。2012年,鄧俗優損失了10多只黑山羊。“羊拉肚子,也不知道是什么病。一下損失就是好幾萬元,心痛得很。”在經過張家驊團隊連夜診斷后,才發現了原因——黑山羊被喂食了發霉的玉米稈。“如果沒有張教授他們,我肯定就發現不了問題。以前對張教授交代的養殖要點總不上心,這次也當買了教訓了。”鄧俗優說,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他“騷擾”專家們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打造黑山羊基地據了解,大足目前存欄種羊達到6.9萬只。由于各地需求量越來越大,大足黑山羊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我們已經收到大量國內外的訂單,很多是想買卻買不到。之前,陜西省畜牧局向我們購買種羊,我們都沒肯賣。”談到大足黑山羊被市場歡迎,大足區畜牧獸醫局局長郭禮剛驕傲不已。郭禮剛介紹,根據大足區規劃,到“十二五”末,大足將實現黑山羊的產業化發展,并建成中國南方黑山羊供種高地和商品肉羊生產、加工基地。“到2015年,我們計劃生產種羊20萬只,生產加工商品肉羊30萬只。在通過深加工之后,有望實現5個億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