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這一箴言,賦予了雞蛋這一尋常的口中之物以不尋常的內涵,這一內涵似乎注定了雞蛋理應擔負更為艱巨的責任——金融使命。雞蛋的金融史由來已久,縱觀寰球歷史,雞蛋期貨濫觴于美國,發揚于日本,未來也許將光大于中國。
雞蛋期貨發軔于美國
雞蛋期貨是海外的“舶來品”,并非我國獨創和首創,其歷史之悠久,足可追溯至19世紀的美國。其時,大洋此岸的中國,尚處于戰火紛飛的清末民初時期,最先開眼看世界的先烈們,奔走疾呼只為救亡圖存,尚無資本市場之概念,更不知期貨為何物;而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批農產品供貨商為規避遠期交易價格風險,創建了農產品交易場所,雞蛋成為最早的交易品種之一,雞蛋期貨由此開啟了從內打破的金融之旅——
1874年,一些供貨商在芝加哥組建了農產品交易所,進行雞蛋等商品的遠期交易。
1898年,黃油和雞蛋經銷商退出農產品交易所,單獨組建芝加哥黃油和雞蛋交易所。
1919年12月,芝加哥黃油與雞蛋交易所更名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正式掛牌交易雞蛋期貨,上市后第一年雞蛋交易量即達11000張合約。
1929年,雞蛋期貨交易量達47398張合約,超過了當時現貨交易量的20倍。CME雞蛋期貨合約,交易單位按個數來設計,以冷藏雞蛋為例,每張合約的規格為12000打雞蛋。
1936年,CME對雞蛋期貨合約進行了第一次標準化修改,雞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標準期貨品種。
1960-1961年,雞蛋期貨交易量達到歷史高點,日均持倉量為8112張合約。當時已上市的品種中,只有大豆和小麥的交易活躍度超過雞蛋。
1966年,CME將雞蛋期貨合約標的物由冷藏雞蛋調整為新鮮雞蛋,冷藏雞蛋可貼水交割。
1982年,芝加哥持續了近百年的雞蛋期貨交易,因市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而遺憾退市。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雞蛋產業集中化和規模化程度不高,和目前的中國形勢十分接近。為了保證雞蛋產業參與者的利益,因此其推出了雞蛋期貨,主要為雞蛋產業參與者服務,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將風險轉移。”芝華數據CEO黃勁文分析說。
對于CME雞蛋期貨遺憾退市,黃勁文認為,應當從兩方面分析:一是從期貨市場方面看,套期保值的雞蛋產業參與者在后期成為投機者,使市場失去彈性,不再有健康的套保環境。二是從行業上看,雞蛋行業在期貨上市至終止期間,經歷了規模化發展,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后期達到了一定高度,供求關系趨于平衡,導致雞蛋價格波動大幅減小,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逐漸淡化。而對于投機者而言,期貨市場沒有了風險,也就沒有了利潤,失去了參與價值。因此,雞蛋期貨市場萎縮從而退市就成為必然。
日本學步失敗 中國可否光大?
1999年11月,雞蛋期貨在CME退市17年后,再度現身,于日本中部商品交易所試驗上市,成為日本首個現金交割的期貨品種。2004年5月1日,日本雞蛋期貨正式上市,但持續不到6年,就因交易量顯著萎縮而被迫摘牌。
“日本雞蛋期貨,上市初期,交易就很平淡,這是由于其雞蛋行業規模太小導致的,可以說,日本推出雞蛋期貨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黃勁文說。根據大商所公開資料,日本雞蛋期貨上市以后,前4年年平均交易量僅為53.5萬手;2004年正式上市后,交易量達到最高峰,為全年80萬手,隨后成交快速下滑,到2010年退市前,全年交易量僅為11手。
相較而言,“美國的雞蛋期貨交易持續了百年,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中國可能會復制它的成功,而不會重蹈日本的覆轍。”職業投資人王一說。
王一指出,中國作為雞蛋的最大消費國和生產國,市場規模較大,考慮到雞蛋的消費需求、現貨市場的頻繁波動,以及較強的規律性等因素,不排除雞蛋期貨成功上市后成為明星品種的可能。
黃勁文表示,目前中國雞蛋行業規模化程度不高,物流特別是冷鏈物流整體水平還較低,雞蛋價格波動幅度很大,因此,中國雞蛋期貨的推出不僅及時,而且很有必要。此外,中國雞蛋產業規模化進程還有待推進,這將在某種程度上延長中國雞蛋期貨的預期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