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中科院獲悉,該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通過對活禽交易市場環境樣品和野生鳥類遷徙通道環境樣品的分析后提出:人為生態效應促使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產生和流行。相關論文已在線刊登于國際學術期刊《傳染病雜志》上。為揭示H7N9禽流感病毒的源頭,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何宏軒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與杭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收集了杭州市人感染病例密集地區周邊的活禽交易市場中的鴨、雞、鵪鶉、鴿子、褐頭雀鹛以及污水和排泄物等樣品,做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檢測,發現雞、鴿子、鴨和鵪鶉呈現陽性,尤其是鴨的陽性率高達100%,環境樣品包括污水和排泄物陽性率也達到100%。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多數病例都間接或直接與活禽市場有過接觸史,而活禽交易市場也是與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
同時,研究人員又在野生鳥類遷徙通道的重要地區采集了大量的環境樣品和鳥類咽肛拭子,結果發現很難檢測到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人員從生態角度分析,在活禽交易市場中,鴨、雞和一些寵物鳥類或者捕獵到的野生鳥類在市場中都有交易,H9N2/H7N3/H7N1等病毒在活禽交易市場的小生態環境中經過幾年或更長時間的進化和適應,產生了適應禽類而不適應人類的新亞型H7N9禽流感病毒,也就使得H7N9禽流感疫情的發生成為可能。綜上所述,研究人員提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產生的“市場”理論:這種人為的生態環境正好迎合了流感病毒變異速度快的特征,或許這種人為的生態學效應加快了禽流感病毒進化和更多新亞型產生,而實踐中關閉活禽市場疫情逐漸平息就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