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規模化養豬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但由于豬的數量多,飼養密度高,運動范圍小,不少養殖場糞便隨地堆積,污水任意排放,嚴重的污染了周圍的環境,也直接影響著養殖場本身的衛生防疫,降低了畜產品的質量,為某些疫病的發生和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此,如何根據豬的生物學特性,通過完善豬場內外布局和豬舍內部的工藝設計等一系列措施,給豬群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和繁育的環境顯得至關重要。
1、外部環境控制
(1)植樹種草進行綠化
豬場周圍和場區空閑地進行植樹種草進行環境綠化,對改善小氣候有重要作用。在豬場內的道路兩側全部栽植行道樹,每幢豬舍之間栽種速生、高大的落葉樹如速生楊樹等,場區內的空地種上蔬菜、花草和灌木,在場區外圍種植5—10米寬的防風林。這樣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場內的風速減低70%—80%,又能使炎熱的夏季氣溫下降10%—20%,還可將場區空氣中有毒、有害的氣體減少25%,臭氣減少50%,塵埃減少30%—50%,空氣中的細菌減少20%—80%。
(2)搞好糞污處理
1頭豬的日排泄糞尿按6kg計,則是人排糞尿量的5倍,年產糞尿約達2.5噸。如果采用水沖式清糞,1頭豬日污水排放量約為30kg。1個千頭豬場日排泄糞尿達6噸,年排泄糞尿達2500噸;采用水沖清糞則日產污水達30噸,年排污水1萬多噸。據測定成年豬每日糞尿中的BOD(生化需氣量)是人糞尿的13倍。這些高濃度的有機污水,若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囤積場內,必然造成糞污漫溢,臭氣熏天,蚊蠅孽生。其中不乏病原微生物,還可給豬群帶來二次污染。如果隨意將糞污排放到江河、池塘內,則可使水質發生富營養化污染,有時在污水中還含有超標的酸、堿、酚、醛和氯化物等殘留的消毒藥液,可致死魚蝦,能使植物枯萎。如果忽視或沒有搞好豬場的糞污處理,不僅直接危害到豬群的健康,也影響到附近人們的生活環境。
豬場的糞污包括固體和液體兩個方面:
一是固體,即干糞,比較容易處理。可直接出售給農戶作肥料或餌料,亦可進行生物發酵,生產出豬糞生物有機肥,這種肥料除了保持豬糞本身的肥效外,其中的有益菌能起到除臭、除濕、殺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若同時加入相應的菜粕、多種微量元素還可制成高效的生物有機肥。干燥的成品便于包裝運輸和使用。這樣不僅可消除污染源,還能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此,規模化豬場應采用人工清糞為主,盡可能不用水沖欄圈,實行糞水分離,以便提高豬糞有機肥的產量和質量。
二是液體,即污水,是從各幢豬舍的溝渠集中排放到污水池內高濃度的有機污水。目前的處理方法一般是首先進行固、液分離(可用沉淀法、過濾法和離心法等)將分離出的固體部分作干糞處理,液體部分再進行生物氧化、厭氧處理或用于人工濕地。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可將處理后經檢驗合格的上清液回收后再用于沖洗豬圈。
2、內部環境控制
根據豬的生物學特性,小豬怕冷、大豬怕熱、大小豬都不耐潮濕,還需要潔凈的空氣和一定的光照,因此,規模化豬場豬舍的結構和工藝設計都要圍繞著這些問題來考慮。而這些因素又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的。例如,在冬季為了保持舍溫,門窗緊閉,但造成了空氣的污濁;夏季向豬體和豬圈沖水可以降溫,但增加了舍內的濕度。由此可見,豬舍內的小氣候調節必須進行綜合考慮,以創造一個有利于豬群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
(1)溫度
溫度在環境諸因素中起主導作用,豬對環境溫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主要表現在:
仔豬怕冷,低溫對新生仔豬的危害最大,若裸露在1℃環境中2小時,便可凍僵、凍昏、甚至凍死,即使成年豬長時間在-8℃的環境下,可凍得不吃不喝,渾身發抖,瘦弱的豬在-5℃時就凍得站立不穩。同時,寒冷是仔豬黃、白痢和傳染性胃腸炎等腹瀉性疾病的主要誘因,同時還能誘發呼吸道疾病。試驗表明,保育豬若生活在I℃以下的環境中,其增重比對照減緩4.3%,飼料報酬降低5%左右。
在寒冷季節,成年豬的舍溫要求不低于l0℃,保育舍應保持在18℃為宜。2—3周齡的仔豬需26℃左右,而1周齡以內的仔豬則需30℃的環境,至于保育箱內的溫度還要更高一些。
春、秋季節晝夜的溫差可達10℃以上,易誘發豬的各種疾病,因此,在這期間要求適時的關、啟門窗,縮小晝夜的溫差。
成年豬耐熱性能較差,當氣溫高于28℃時,體重在75kg以上的大豬可能出現氣喘現象。若超過30℃,豬的采食量明顯下降,飼料報酬降低,生長速度緩慢。當氣溫高于35℃、又不采取任何防暑降溫措施,個別育肥豬可能發生中暑、妊娠母豬可能引起流產,公豬的性欲下降,精液品質不良,并在2—3個月內都難以恢復。
豬舍內溫度的高低取決于豬舍內熱量的來源和散失的程度。在無取暖設備條件下,熱的來源主要靠豬體散發和日光照射的熱量,熱量散失的多少與豬舍的結構、建材、通風設備和管理等因素有關,在寒冷季節對哺乳仔豬和保育豬舍應添加增溫、保溫設施。
在炎熱的夏季,對成年豬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如加大通風,給以淋浴,加快熱的散失,降低豬只密度,以減少舍內的熱源,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肥育豬、妊娠母豬和種公豬的生產性能。
(2)濕度
濕度是指豬舍內空氣中水氣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對濕度表示。豬的適宜濕度范圍為65%—80%,試驗表明,溫度在14℃—23℃,相對濕度50%—80%的環境下最適合豬只生存。生長速度快,肥育的效果好。
豬舍內的濕度過高影響豬的新陳代謝,是引起仔豬黃、白痢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可誘發肌肉、關節方面的疾病。為了防止濕度過高,首先要減少豬舍內水氣的來源,少用或不用大量水沖刷豬圈,保持地面平整,避免積水,設置通風設備,經常開啟門窗,以降低室內的濕度。
(3)空氣
規模化豬場由于豬只的密度大,豬舍的容積相對較小而密閉,豬舍內蓄積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氨、硫化氫和塵埃,豬舍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最大允許值,二氧化碳為3000ppm,氨30ppm,硫化氫20ppm,空氣污染超標往往發生在門窗緊閉的寒冷季節。豬若長時間生活在這種環境中,首先刺激上呼吸道粘膜,豬只極易感染或激發呼吸道的疾病。如豬氣喘病、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等等,污濁的空氣還可引起豬的應激綜合癥,表現在食欲下降、泌乳減少、狂燥不安或昏昏欲睡、咬尾嚼耳等現象。
規模化豬場的豬舍在任何季節都需要通風換氣。全封閉式豬舍全依靠排風扇換氣,換氣時可依據下列參數:一般冬季所需的最小換氣率為每100公斤豬體重每分鐘0.14--0.28立方米,夏季最大換氣率為100公斤豬體重每分鐘0.7—1.4立方米。盡可能減少豬舍內的有害氣體,是提高豬只生產性能的一項重要措施。生產中除了要注意通風換氣外,還要搞好豬舍內的衛生管理,及時清除糞便、污水,不讓它在豬舍內腐敗分解。特別是冬季,要注意調教豬只形成到運動場或豬舍一隅排糞尿的習慣。保持豬舍清潔干燥是減少有害氣體產生的主要手段,通風是消除有害氣體的重要方法。當嚴寒季節保溫與通風發生矛盾時,可向豬舍內定時噴霧過氧化類的消毒劑,其釋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氣中的硫化氫和氨,起到殺菌、降臭、降塵、凈化空氣的作用。
(4)光照
適當的光照可促進豬的新陳代謝,加速其骨骼生長并殺菌消毒。試驗證明,繁殖母豬的光照增至60—100勒克斯,可使繁殖率提高4.5%—8.5%,使新生仔豬窩重增加0.7—1.6公斤,使仔豬的育成率提高7.7%—12.1%。乳仔豬和育成豬的光照度提高到60—70勒克斯,可使仔豬的發病率下降9.3%;哺乳母豬欄內每天維持16小時光照,可誘使母豬早發情。一般母豬、仔豬和后備豬豬舍的光照度應保持在50—100勒克斯,每天光照14—18小時,公豬和育肥豬每天應保持光照8—10小時,但夏季要盡量避免陽光直射到豬舍內。
3、營養環境控制
(1)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糧
氨基酸平衡日糧,是指依據“理想蛋白質模式”配制的日糧,即日糧的氨基酸水平與動物的氨基酸水平相適應的日糧。據報道,在滿足有效氨基酸需要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降低日糧的蛋白質水平。有研究資料表明,畜禽糞便、圈舍排泄污物、廢棄物及有害氣體等均與畜禽日糧中的組成成分有關。將豬日糧中的蛋白質含量每降低1%,氮的排出量則減少8.4%。如果將日糧中的粗蛋白含量從18%降低到15%,即可將氮的排放量降低25%。如果將雞的日糧中蛋白質減少2%,糞便排氮量可減少20%。糞便污染的惡臭主要由蛋白質的腐敗所產生,是日糧中營養物質吸收不全造成的,如果提高日糧蛋白質消化率或減少日糧蛋白質供應量,那么惡臭物質的產生將會大大減少。這不僅可以節省蛋白質資源,而且也是從根本上改善豬舍環境的重要措施。
(2)合理利用飼料添加劑
在日糧中添加酶制劑、酸化劑、益生素和絲蘭提取物等,能更好地維持畜禽腸道菌群平衡,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環境污染。
當動物腸道內大腸桿菌等有害菌活動增強時,會導致蛋白質轉化為氨、胺和其他有害物質或氣體,而合理利用飼料添加劑可以減少氨和其他腐敗物質的過多生成,降低腸內容物、糞便中氨的含量,使腸道內容物中甲酚、吲哚、糞臭素等的含量減少,從而減少糞便的臭氣。芽孢桿菌在大腸中產生的氨基化氧化酶和分解硫化物的酶類,可將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成無臭、無毒害、無污染的物質。同時芽孢桿菌還可以降低動物體內血氨的濃度。另外,在飼料中添加嗜酸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鏈球菌等均能減少動物的氨氣排放量,凈化豬舍空氣,降低糞尿中氮的含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實行階段飼養,提高管理水平
實行階段飼養,可以滿足動物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營養需要。隨著畜禽體重增加,維持需要減少,脂肪沉積組織增加,瘦肉組織沉積減少,采食量增加,而所需日糧的營養濃度逐步降低。有試驗表明,多段飼養可提高飼料轉化率70%,尿氮可降低14.7%,氨氣排出量可降低16.8%。同時,要切實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技術水平。目前,發達國家肉豬的料肉比為2.4:1,而我國只有少數達到3.5:1。由此可見,我國飼養的畜禽食入大量的食物未經消化吸收排出體外,既浪費了飼料又污染了環境。因此,提高飼料管理科技水平,也是進行規模化豬場環境調控的一項重要措施。
總之,要搞好規模化養豬場就必須做好環境控制,必須從豬場的內外環境和營養因素、管理措施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豬只的生產性能,增加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
1、外部環境控制
(1)植樹種草進行綠化
豬場周圍和場區空閑地進行植樹種草進行環境綠化,對改善小氣候有重要作用。在豬場內的道路兩側全部栽植行道樹,每幢豬舍之間栽種速生、高大的落葉樹如速生楊樹等,場區內的空地種上蔬菜、花草和灌木,在場區外圍種植5—10米寬的防風林。這樣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場內的風速減低70%—80%,又能使炎熱的夏季氣溫下降10%—20%,還可將場區空氣中有毒、有害的氣體減少25%,臭氣減少50%,塵埃減少30%—50%,空氣中的細菌減少20%—80%。
(2)搞好糞污處理
1頭豬的日排泄糞尿按6kg計,則是人排糞尿量的5倍,年產糞尿約達2.5噸。如果采用水沖式清糞,1頭豬日污水排放量約為30kg。1個千頭豬場日排泄糞尿達6噸,年排泄糞尿達2500噸;采用水沖清糞則日產污水達30噸,年排污水1萬多噸。據測定成年豬每日糞尿中的BOD(生化需氣量)是人糞尿的13倍。這些高濃度的有機污水,若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囤積場內,必然造成糞污漫溢,臭氣熏天,蚊蠅孽生。其中不乏病原微生物,還可給豬群帶來二次污染。如果隨意將糞污排放到江河、池塘內,則可使水質發生富營養化污染,有時在污水中還含有超標的酸、堿、酚、醛和氯化物等殘留的消毒藥液,可致死魚蝦,能使植物枯萎。如果忽視或沒有搞好豬場的糞污處理,不僅直接危害到豬群的健康,也影響到附近人們的生活環境。
豬場的糞污包括固體和液體兩個方面:
一是固體,即干糞,比較容易處理。可直接出售給農戶作肥料或餌料,亦可進行生物發酵,生產出豬糞生物有機肥,這種肥料除了保持豬糞本身的肥效外,其中的有益菌能起到除臭、除濕、殺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若同時加入相應的菜粕、多種微量元素還可制成高效的生物有機肥。干燥的成品便于包裝運輸和使用。這樣不僅可消除污染源,還能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此,規模化豬場應采用人工清糞為主,盡可能不用水沖欄圈,實行糞水分離,以便提高豬糞有機肥的產量和質量。
二是液體,即污水,是從各幢豬舍的溝渠集中排放到污水池內高濃度的有機污水。目前的處理方法一般是首先進行固、液分離(可用沉淀法、過濾法和離心法等)將分離出的固體部分作干糞處理,液體部分再進行生物氧化、厭氧處理或用于人工濕地。在水資源缺乏的地區可將處理后經檢驗合格的上清液回收后再用于沖洗豬圈。
2、內部環境控制
根據豬的生物學特性,小豬怕冷、大豬怕熱、大小豬都不耐潮濕,還需要潔凈的空氣和一定的光照,因此,規模化豬場豬舍的結構和工藝設計都要圍繞著這些問題來考慮。而這些因素又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的。例如,在冬季為了保持舍溫,門窗緊閉,但造成了空氣的污濁;夏季向豬體和豬圈沖水可以降溫,但增加了舍內的濕度。由此可見,豬舍內的小氣候調節必須進行綜合考慮,以創造一個有利于豬群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
(1)溫度
溫度在環境諸因素中起主導作用,豬對環境溫度的高低非常敏感,主要表現在:
仔豬怕冷,低溫對新生仔豬的危害最大,若裸露在1℃環境中2小時,便可凍僵、凍昏、甚至凍死,即使成年豬長時間在-8℃的環境下,可凍得不吃不喝,渾身發抖,瘦弱的豬在-5℃時就凍得站立不穩。同時,寒冷是仔豬黃、白痢和傳染性胃腸炎等腹瀉性疾病的主要誘因,同時還能誘發呼吸道疾病。試驗表明,保育豬若生活在I℃以下的環境中,其增重比對照減緩4.3%,飼料報酬降低5%左右。
在寒冷季節,成年豬的舍溫要求不低于l0℃,保育舍應保持在18℃為宜。2—3周齡的仔豬需26℃左右,而1周齡以內的仔豬則需30℃的環境,至于保育箱內的溫度還要更高一些。
春、秋季節晝夜的溫差可達10℃以上,易誘發豬的各種疾病,因此,在這期間要求適時的關、啟門窗,縮小晝夜的溫差。
成年豬耐熱性能較差,當氣溫高于28℃時,體重在75kg以上的大豬可能出現氣喘現象。若超過30℃,豬的采食量明顯下降,飼料報酬降低,生長速度緩慢。當氣溫高于35℃、又不采取任何防暑降溫措施,個別育肥豬可能發生中暑、妊娠母豬可能引起流產,公豬的性欲下降,精液品質不良,并在2—3個月內都難以恢復。
豬舍內溫度的高低取決于豬舍內熱量的來源和散失的程度。在無取暖設備條件下,熱的來源主要靠豬體散發和日光照射的熱量,熱量散失的多少與豬舍的結構、建材、通風設備和管理等因素有關,在寒冷季節對哺乳仔豬和保育豬舍應添加增溫、保溫設施。
在炎熱的夏季,對成年豬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如加大通風,給以淋浴,加快熱的散失,降低豬只密度,以減少舍內的熱源,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肥育豬、妊娠母豬和種公豬的生產性能。
(2)濕度
濕度是指豬舍內空氣中水氣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對濕度表示。豬的適宜濕度范圍為65%—80%,試驗表明,溫度在14℃—23℃,相對濕度50%—80%的環境下最適合豬只生存。生長速度快,肥育的效果好。
豬舍內的濕度過高影響豬的新陳代謝,是引起仔豬黃、白痢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可誘發肌肉、關節方面的疾病。為了防止濕度過高,首先要減少豬舍內水氣的來源,少用或不用大量水沖刷豬圈,保持地面平整,避免積水,設置通風設備,經常開啟門窗,以降低室內的濕度。
(3)空氣
規模化豬場由于豬只的密度大,豬舍的容積相對較小而密閉,豬舍內蓄積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氨、硫化氫和塵埃,豬舍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最大允許值,二氧化碳為3000ppm,氨30ppm,硫化氫20ppm,空氣污染超標往往發生在門窗緊閉的寒冷季節。豬若長時間生活在這種環境中,首先刺激上呼吸道粘膜,豬只極易感染或激發呼吸道的疾病。如豬氣喘病、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等等,污濁的空氣還可引起豬的應激綜合癥,表現在食欲下降、泌乳減少、狂燥不安或昏昏欲睡、咬尾嚼耳等現象。
規模化豬場的豬舍在任何季節都需要通風換氣。全封閉式豬舍全依靠排風扇換氣,換氣時可依據下列參數:一般冬季所需的最小換氣率為每100公斤豬體重每分鐘0.14--0.28立方米,夏季最大換氣率為100公斤豬體重每分鐘0.7—1.4立方米。盡可能減少豬舍內的有害氣體,是提高豬只生產性能的一項重要措施。生產中除了要注意通風換氣外,還要搞好豬舍內的衛生管理,及時清除糞便、污水,不讓它在豬舍內腐敗分解。特別是冬季,要注意調教豬只形成到運動場或豬舍一隅排糞尿的習慣。保持豬舍清潔干燥是減少有害氣體產生的主要手段,通風是消除有害氣體的重要方法。當嚴寒季節保溫與通風發生矛盾時,可向豬舍內定時噴霧過氧化類的消毒劑,其釋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氣中的硫化氫和氨,起到殺菌、降臭、降塵、凈化空氣的作用。
(4)光照
適當的光照可促進豬的新陳代謝,加速其骨骼生長并殺菌消毒。試驗證明,繁殖母豬的光照增至60—100勒克斯,可使繁殖率提高4.5%—8.5%,使新生仔豬窩重增加0.7—1.6公斤,使仔豬的育成率提高7.7%—12.1%。乳仔豬和育成豬的光照度提高到60—70勒克斯,可使仔豬的發病率下降9.3%;哺乳母豬欄內每天維持16小時光照,可誘使母豬早發情。一般母豬、仔豬和后備豬豬舍的光照度應保持在50—100勒克斯,每天光照14—18小時,公豬和育肥豬每天應保持光照8—10小時,但夏季要盡量避免陽光直射到豬舍內。
3、營養環境控制
(1)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糧
氨基酸平衡日糧,是指依據“理想蛋白質模式”配制的日糧,即日糧的氨基酸水平與動物的氨基酸水平相適應的日糧。據報道,在滿足有效氨基酸需要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降低日糧的蛋白質水平。有研究資料表明,畜禽糞便、圈舍排泄污物、廢棄物及有害氣體等均與畜禽日糧中的組成成分有關。將豬日糧中的蛋白質含量每降低1%,氮的排出量則減少8.4%。如果將日糧中的粗蛋白含量從18%降低到15%,即可將氮的排放量降低25%。如果將雞的日糧中蛋白質減少2%,糞便排氮量可減少20%。糞便污染的惡臭主要由蛋白質的腐敗所產生,是日糧中營養物質吸收不全造成的,如果提高日糧蛋白質消化率或減少日糧蛋白質供應量,那么惡臭物質的產生將會大大減少。這不僅可以節省蛋白質資源,而且也是從根本上改善豬舍環境的重要措施。
(2)合理利用飼料添加劑
在日糧中添加酶制劑、酸化劑、益生素和絲蘭提取物等,能更好地維持畜禽腸道菌群平衡,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環境污染。
當動物腸道內大腸桿菌等有害菌活動增強時,會導致蛋白質轉化為氨、胺和其他有害物質或氣體,而合理利用飼料添加劑可以減少氨和其他腐敗物質的過多生成,降低腸內容物、糞便中氨的含量,使腸道內容物中甲酚、吲哚、糞臭素等的含量減少,從而減少糞便的臭氣。芽孢桿菌在大腸中產生的氨基化氧化酶和分解硫化物的酶類,可將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成無臭、無毒害、無污染的物質。同時芽孢桿菌還可以降低動物體內血氨的濃度。另外,在飼料中添加嗜酸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鏈球菌等均能減少動物的氨氣排放量,凈化豬舍空氣,降低糞尿中氮的含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實行階段飼養,提高管理水平
實行階段飼養,可以滿足動物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營養需要。隨著畜禽體重增加,維持需要減少,脂肪沉積組織增加,瘦肉組織沉積減少,采食量增加,而所需日糧的營養濃度逐步降低。有試驗表明,多段飼養可提高飼料轉化率70%,尿氮可降低14.7%,氨氣排出量可降低16.8%。同時,要切實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技術水平。目前,發達國家肉豬的料肉比為2.4:1,而我國只有少數達到3.5:1。由此可見,我國飼養的畜禽食入大量的食物未經消化吸收排出體外,既浪費了飼料又污染了環境。因此,提高飼料管理科技水平,也是進行規模化豬場環境調控的一項重要措施。
總之,要搞好規模化養豬場就必須做好環境控制,必須從豬場的內外環境和營養因素、管理措施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豬只的生產性能,增加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