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馮書堂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小型豬近交系研究與鑒定”科技成果得到鑒定委員會的高度評價。該研究歷時25年,育成的小型豬近交系,實現了豬種質資源創新,豐富了大型哺乳動物近交系理論與實踐,達到同類研究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將有望在未來人類異種器官移植研究和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近交系能迅速提供靈敏、準確的科學數據,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和理論研究意義。目前國際上將近交系小鼠等做為模式動物。但豬較鼠類更近似人類,因此,培育器官大小與人類近似的小型豬近交系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據該成果研究第一完成人馮書堂介紹,該項研究以一公一母兩頭海南五指山豬為系祖,采用“仔配母”、“全同胞”交配、籠架飼養技術等綜合措施,逐步克服、跨越了后代畸形率高、弱仔率高、仔豬成活率不足20%和成活率恢復“三個階段”,成功組建了F20-F23代近交系群體,并具有完善系譜。目前,F23的近交系數已達0.993。
為了驗證該成果的真實性和科學性,研究人員嘗試通過大量分子遺傳和皮膚移植等技術手段,利用豬全基因組高密度SNP(6萬多個)芯片技術與海南五指山豬進行比對,進一步證實該近交系豬的遺傳均質性高,與現有海南五指山豬品種有較大的遺傳差異性,證明是一種新的遺傳種質資源;利用分子遺傳手段監測了該近交系豬各個世代,發現該近交系特有的分子遺傳規律;完成了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進一步驗證了該近交系遺傳基因高度純合;通過皮膚移植試驗,發現該近交系豬的異體皮膚移植未發生免疫排斥反應,證明其免疫抗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該研究還進一步建立了該創新種質資源近交系豬的鑒定方法等,為其今后大量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據悉,目前該近交系豬已出售3000多頭,成功應用于人類疾病模型、新藥鑒定、轉基因食品安全、異種器官移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