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乳制品企業的奶荒問題正在加速向行業的終端消費環節傳導。
三元、蒙牛、光明等企業近期紛紛宣布上調大部分產品價格,漲價幅度在8%至10%,調價理由,無一例外都是應對“奶荒”帶來的成本上漲壓力。
今年的“奶荒”為何格外突出?在“奶荒”帶來的成本壓力之下,乳制品企業除了提高終端產品的價格,是否還有別的應對辦法?乳制品行業如何建立破解“奶荒”的長效機制,使行業發展免受其擾?
日前,記者來到我國奶業的主產區——黑龍江省,對奶農、規模化牧場、合作社等原料奶市場供應主體和乳制品加工企業進行調研采訪。
散戶奶農“很受傷”
由于發展階段和歷史的原因,當前我國原料奶供需格局中,奶農散戶養殖仍占據較大比重。不少報道認為,今年的“奶荒”在一定程度上是散戶和奶農合作社的原料奶產量出現下滑所致。
11月底,記者來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采訪時,這里已經下起鵝毛大雪。在鑫源奶牛養殖小區,奶農劉全有些無奈說:“現在散戶養牛,一年忙到頭也賺不到幾個錢,真不如把牛賣了。”
劉全家里有50頭牛,一年可以生產鮮奶200多噸。不過,養牛的投入真不小:一頭牛每年草料錢要花13000元,補鈣要花700元;雇人幫忙養牛,一年給兩萬元也沒人愿意干;趕上奶牛待犢、產犢,一分錢也沒有收入,只能光投入。
劉全說,今年以來,自己已經收入25萬元的鮮奶出售款,但由于投入太大,這些錢幾乎是“左手拿進、右手拿出”。村里其他養牛大戶積極性倍受打擊,不少人已經開始聯系下家,準備把奶牛賣了。
長期關注原料奶市場的當地知名奶粉企業——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奶源管理部經理趙久志告訴記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加快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所獲得勞務收入并不比養牛差。更重要的是,目前生鮮乳市場已經呈現出規模效益的特征,而規模化養殖對于資金、養殖技術、管理體系有著較高要求,這就造成散戶缺乏市場話語權;加之農民從事牧業,其在生產資料效益最大化和生活品質提升上不具優勢,而且奶牛養殖風險較高,散戶缺乏技術支撐,很容易遭受損失。這些因素的綜合疊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奶農的養牛積極性,影響了鮮奶的供應。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部分乳制品加工企業從散養戶收購的鮮奶數量已經出現明顯下滑,一些企業下滑幅度甚至超50%。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宋亮也認為,近年來,國內對于原料奶的質量管控越來越嚴格,散戶奶農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伴隨著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逐漸增長,特別是飼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速度快于奶價上漲速度,造成奶農比較收益下滑,一大批中小規模養殖戶退出市場,造成了原料奶總供給量的持續下降,是“奶荒”的一大重要因素。
規模化牧場優勢顯現
“得奶源者得天下。”這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乳制品行業形成的一個基本共識。在此后幾年,規模化牧場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國內乳制品企業鮮奶供應的重要渠道。在今年的“奶荒”中,規模化牧場的鮮奶供應是否出現了較大的波動?
記者來到位于齊齊哈爾市克東縣一家由飛鶴乳業領辦的規模化牧場。這個5000頭奶牛的牧場,每天平均可生產鮮奶70多萬噸,最多時鮮奶產量可以達到90多萬噸。
牧場的場長劉慶喜是一位“80后”。他告訴記者,今年牧場的原料奶供應總體上比較穩定,并沒有出現大的波動。牧場在保證飛鶴乳業鮮奶正常供應的同時,和國內其他大型乳制品加工企業也有所接觸,基本能夠滿足生產企業的鮮奶訂單需求。
不過,劉慶喜也坦言,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奶牛養殖的成本有所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原料奶價格的穩定帶來了壓力。今年1月至9月,原料奶價格上漲了700多元每噸。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當前,中小規模的奶牛養殖合作社的發展,對于奶源的供應也有著重要作用。作為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飛鶴已經在黑龍江省建立了39個奶牛合作社。
據介紹,奶牛養殖合作社是大牧場的縮小版,只要進行嚴格的管理,實現奶牛養殖流程的標準化管理,鮮奶的品質完全能夠達到大型牧場的標準。更重要的是,中小規模合作社投入小,更能讓奶農從中得到實惠。
“在企業自建奶源面臨資金瓶頸的情況下,中小規模的奶牛合作社、養殖小區仍然是穩定原料奶市場供應的重要保障。”趙久志說。
趙久志表示,飛鶴乳業將設法引導養殖戶進一步向規模養殖戶靠攏,通過發展養牛專業合作社來發展奶牛養殖,由專業的人來養殖;同時,還將組織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到海外進行培訓,學習國外先進的奶牛養殖經驗和技術。
宋亮告訴記者,目前的“奶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奶源基地建設方面欠賬太多,以大型牧場和中小型合作社為代表的規模化養殖有利于穩定鮮奶供應,避免原料奶產銷失衡。未來,乳制品加工企業應繼續加大對規模化養殖的投入力度,否則,“奶荒”現象將愈演愈烈,乳制品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也會逐漸喪失。
奶源供應格局生變
在調研中,不少業界人士告訴記者,“奶荒”的發生,與部分乳制品企業長期依賴進口奶源有一定關系。
今年8月,恒天然生產的3個批次濃縮乳清蛋白(WPC80)中檢出肉毒桿菌。事件發生后,國家質檢總局就表示對恒天然集團濃縮乳清蛋白粉和奶粉基粉無限期叫停,直至事件影響確認或問題解決。
不少專家認為,我國原奶缺口大概在300萬噸左右,其中80%至85%都來源于新西蘭。實施“禁令”以后,進口原料奶的比重大幅下滑,造成國內奶源供應的緊張局面。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在原料奶進口受阻的背景下,倒逼國內原料奶市場發展,引發原料奶市場供應格局悄然發生改變。一些長期依賴進口原料奶的乳制品企業和食品企業不得不重新尋找奶源,并開始把目光聚焦在國內的奶源基地,行業展開搶奶源大戰。隨著國家對于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監管的重視,新出臺的政策細則要求企業控股或自建牧場,不少企業明顯加快了與國內的奶源基地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的步伐。
企業爭先恐后“搶奶源”的做法,無法在本質上解決我國在奶源基地建設方面的歷史欠賬。更重要的是,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不足國際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如果未來3年市場需求增長率達到10%,那么3年后我國鮮奶供給缺口將維持在20%左右。這些鮮奶的供應缺口該如何補上呢?
目前,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已經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紛紛到海外建設奶源基地。“乳制品企業到底要不要到海外去建奶源基地,這也是見仁見智。”宋亮認為,從目前看,國內奶牛養殖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此情況下,乳企漂洋過海到海外建奶源基地的做法值得商榷。
專家指出,乳企舍近求遠的做法,一方面容易給企業帶來原材料風險,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過分倚重海外奶源基地。忽視國內奶源基地建設,將會使國內奶粉產業形成“原材料在外”的不利局勢,未來整個行業都將面臨原材料價格、質量方面的巨大風險,整個產業將更加岌岌可危。此外,在海外布局奶源基地,再把原料奶運到國內加工,存在很多瓶頸制約,例如鮮奶的新鮮度、生產工藝的升級等等。
宋亮分析認為,目前的奶荒現象最早要到明年二季度以后才能有所緩解。當務之急,政府應加強對中小規模養殖戶的補貼力度,提高奶農養牛積極性,加快發展家庭牧場、合作社等組織方式的制度設計,加快形成上下游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同時,加快農村信貸抵押市場發展,讓農民有低成本、小風險的融資渠道,保證農民能夠在配套設施建設方面“找到錢”。
建全產業鏈樣板工程
盡管“奶荒”問題讓整個乳制品行業“風聲鶴唳”,不過,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就在11月份,飛鶴乳業上馬了一條日處理鮮奶1000噸、年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5萬噸的生產線。
在“奶荒”的背景下,這條生產線會不會空轉?飛鶴乳業副總裁兼生產事業部總經理肖光輝告訴記者,這條生產線的上馬,主要為了適應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發展,特別滿足高品質奶粉市場需求。在生產線建設的可行性論證中,充分考慮了飛鶴現有奶源供給的匹配問題。因此,行業的奶荒問題,并不會影響這條新生產線的正常運轉。
肖光輝告訴記者,近年,奶荒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行業,但飛鶴并不受這一問題困擾。“我們全產業鏈建設開展得比較早,在奶源基地建設方面也早早地實現了由企業自建向自控大型牧場與飛鶴形成利益共同體的發展模式的轉型,奶源基地的鮮奶在確保供應飛鶴的情況下,還能提供給其他乳企。”
據介紹,奶牛的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在國內是一個高門檻行業,因其資金投入大、收益周期長、專業技術要求高、管理經驗和管理人員欠缺等因素,發展一直嚴重滯后,導致我國大部分原奶的品質較低,不能滿足嬰幼兒奶粉生產對高品質生鮮乳的需求,是造成近年來我國嬰幼兒奶粉行業質量和安全問題頻出的主要因素。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飛鶴出于全產業鏈上下游可控的戰略考量,借鑒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奶牛養殖模式,在國內乳業龍頭企業中率先領辦規模化牧場,構建了農場、牧場、工廠緊密聯系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將牧草種植、飼料加工、牧場選址、奶牛引進、硬件配備、飼養技術、生鮮乳標準控制、經營管理等問題在實踐中逐一解決,積累了成熟的運營經驗,摸索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中牧場的建設和管理,配備了先進的硬件設備,引進、消化和吸收了國際領先的飼養技術,規范了經營管理,建立了一系列檢測標準等,堪稱國內乳業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的樣板工程。
此后,飛鶴在確保自身對牧場100%可控的前提下,于2011年引進地方資本投資牧場,從近兩年的實踐看,專業化分工,上下游緊密配合的這種方式,更加有利于嬰幼兒奶粉安全的進一步保障和品質的提高。
“只有讓牧場和加工企業之間形成更好的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對于市場的預判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也才能使牧場的鮮奶供應能力與工廠能力、市場需求匹配,增強抗風險能力。”肖光輝告訴記者,目前,飛鶴在草料、牧場、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已經通過產能配套形成了利益一體化,奶源供應對于企業基本上沒有太多影響。
“現在被不少人認為,全產業鏈的模式就是企業自辦奶源,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宋亮指出,全產業鏈應該以專業分工為基礎,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的利益關系,實現不同環節的企業同命運、共進退,才能使全產業鏈發揮出最大效用。乳企在構建奶源基地與下游生產環節的全產業鏈中,關鍵要形成各個環節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的機制,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從而形成持久的發展動力。從這個角度看,飛鶴的全產業鏈模式值得業界解讀借鑒。
專家指出,“奶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原料奶市場資金和技術瓶頸,導致除規模化牧場以外的供應主體之間存在零和競爭,缺乏盈利能力和安全保障。全產業鏈模式,是以處于中游的乳制品加工企業為核心,貫穿嬰幼兒奶粉生產加工上下游,從而實現向上下游穩定的利潤輸送,當下的原料奶市場亟待構建這種產業生態。政府、行業、企業應加大力度助推原料奶市場產能升級,政府應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規模化養殖;行業應積極布局全產業鏈戰略,以抵御市場風險,同時進一步發揮資源和技術優勢,將全產業鏈的供應鏈逐漸轉變至價值鏈,引導、幫扶整個生鮮乳市場產業升級、產能提升,由散戶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過渡,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