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肇源的特色養殖不咋強,最多的2011年,全縣出欄才80多萬只,總產值不到5億元。這兩年,肇源人想門道、找路子、搞創新,品種多了,有傳統的狐貉,還有梅花鹿、獺兔、大雁、河蟹;量大了,今年全縣出欄170余萬只,產值10億元。
“我這藍狐皮子質量咋樣你比我清楚,關鍵看你給啥價。”記者來到養殖戶于德印家時,他正和皮毛商通電話。于德印住在肇源縣肇源鎮東邊,是個有20年狐貉養殖經驗的“老手”。1994年老于從一對藍狐開始搞養殖,現在他的狐貉場子4000多平方米,存欄1500多只。
老于告訴記者,2001年至2003年,養狐貉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那時候,皮子賣價接近成本價,根本不賺錢。現在可不一樣了,拿老于家為例,建了冷庫,除了存魚、肉等狐貉所需食物外,皮子行情不好時就存著,啥時候行情好了啥時賣。
“前年價不好,我沒賣,去年價最高,一張藍狐皮子賣1500元。”老于驕傲地說。
從養殖、存儲到銷售,從被動“等宰”到主動迎戰,養殖戶摸到了門道兒。
養殖不擔心,銷售不發愁,建窩和人工授精這些技術,肇源人也整得挺地道。
說起建產窩,頭臺鎮的張青林可算得上行家里手。
老張建的產窩,在底部鋪設一層電熱板,上面填充10厘米的稻草,再鋪上一層鐵絲網。這樣的產窩,保暖防潮效果特別好,鐵絲網還增加了幼崽吃奶的抓勁兒,提高了幼崽成活率。
這樣的產窩,老張一共建了600個,來年還要建300個。
狐貉人工授精這塊,茂興湖漁場的單玉衡有話說:“我們漁場一年的出欄量就有10萬多只,都趕上其他地方的一個縣了。”
“咋這么多?”記者問。
“過去都是自然交配,現在我們的人工授精技術成熟了,不僅提高了狐貉幼崽成活率和養殖效率,品種也得到了改良。”單玉衡說。
肇源縣的狐貉養殖已經有40多年歷史了,皮張質量在全國都有名。每年河北、遼寧、浙江等地的客商都盯著這兒的皮張“不松口”。肇源縣和平鄉還有一個三元皮毛交易市場,專門供來往的客商交易。現在敏字村正在建的狐貉養殖園區占地20萬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納千只以上養殖大戶120戶,目前已經入駐24戶。
肇源縣畜牧局局長于忠元說,目前,肇源縣的狐貉總量有近180萬只,年產值9個多億,已成為畜牧業里名符其實的“老大”。
有了狐貉當“老大”,獺兔、梅花鹿、大雁、河蟹這些“小弟兄”也不示弱。盡管數量和效益上不敵狐貉,卻著實拓寬了養殖渠道。
劉亞賢是肇源縣新站鎮的獺兔養殖大戶,每年出欄1萬3千多只,毛利潤近100萬元。獺兔肉已經申請“老夏牌”商標,出售到大慶各個超市,皮子更是供不應求。
劉大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只獺兔毛利潤有80元錢,要是兩口子一年養100只母兔,一只母兔一年能產35只小兔,算下來一年能有4萬元錢的凈收入,還不耽誤種地。
邱鳳珍家的鹿場在浩德鄉西浩德村,2012年,她從國內最大的養鹿基地吉林雙陽引進40頭鹿。“去年光采茸的收入就有20多萬元,今年得30萬。”邱鳳珍說。
現在,邱鳳珍家在縣里開了鹿產品經銷處,實現了從養殖到加工、銷售的三級跳。
“今年,我縣的特色養殖產值已經占全縣畜牧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縣里在用地和技術上都給予了很大支持。如今,有7000多人從事特色養殖,今年還專門從東北農大引進7名專業技術人才,手把手幫養殖戶。還和八一農大的動物科技學院結成了互助對子,他們定期來給養殖戶搞培訓。”于忠元說。
有能人幫,有縣里支持,再加上養殖戶的努力,肇源的特色養殖路定能越走越寬,越來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