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動科動醫學院袁宗輝教授研究團隊,研究的成果“豬可食性組織中喹烯酮最高殘留限量標準制定”,成為我國首例自主研究確定的食品安全標準,實現了動物性產品中有害殘留物的準確識別和含量分析,填補了喹烯酮在動物性產品中安全控制標準的國際空白。
據袁教授介紹,此項成果采用了國際前沿的放射性示蹤技術和質譜聯用技術,國際上對于本品的食品安全性未開展過研究。日前,此項成果經過農業部科教司專家鑒定為國際領先。
據悉,喹烯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類新獸藥,農業部批準其作為抗菌促生長劑用于養豬生產,是我國養殖業中應用最廣泛的飼料添加劑之一。主要作用是促進動物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同時還可控制動物消化道疾病。國內現有多家藥廠生產,年產量3000多噸,可用于近2億頭生豬的飼養,占全國養殖量的四分之一。
目前雖然還沒有報道喹烯酮直接對人體或環境造成危害的報道,但本品已被證明存在遺傳毒性(致畸、死胎率增高)或蓄積性毒性,對環境生物也存在潛在危害作用,相關研究正在進行。盡管國家批準喹烯酮僅用于豬,但實際生產中喹烯酮也被非法用于家禽和水產動物,在養豬生產中的超量添加現象也較為普遍,給食品安全帶來很大隱患。但是,我國迄今沒有喹烯酮的食品安全控制標準。
袁教授介紹,本成果結合我國實際養殖特點,在我國養殖環境和模式下制定出了安全標準,具有良好的準確性與適用性,將使湖北乃至全國范圍內使用喹烯酮的養殖者、檢測機構和監管部門有了科學明確的監控對象與判斷標準。通過對產品的檢測,可以清楚的知道消費者食用的豬肉是不是安全的(僅喹烯酮一項的殘留是否超標);通過對養殖場的屠宰前抽樣檢測,可以清楚地知道需要停止用藥多長時間后,才能確保上市時的豬肉產品是安全的。這樣可最終確保老百姓消費的豬肉產品是安全可靠的。
這項成果是我國首例自主研究確定的食品安全性標準,實現了我國獸藥食品安全性標準制訂的零突破,它的研究思路與技術將促進我國獸藥食品安全性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為檢驗檢測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提供監控依據和執法標準。同時,首次按國際標準進行了獸藥安全性標準制定,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標準制修訂舞臺上的地位與話語權。本項目提出的食品安全性標準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執行,將確保全國生豬產品中喹烯酮殘留的安全性,減少動物性產品中獸藥殘留超標比率,提高動物性產品安全水平,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據悉,該實驗室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承擔了食品中興奮劑的檢測任務。除了本項成果外,多年來已研究制定了近40項獸藥殘留檢測的國家標準,其中29項已被農業部頒布實施,廣泛應用于全國各檢驗檢測系統。同時也研制開發了瘦肉精、蘇丹紅、孔雀石綠等近20個獸藥殘留快速檢測試劑盒產品,用于養殖一線的現場檢測。此外,開展了20多種獸藥的殘留研究,提出了這些藥物的休藥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