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廣西農村采訪發現,農村豬舍這些年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蓋在自家院子里臭烘烘的小豬圈,發展到一些地方兩層樓的現代化養豬場。豬舍由小變大、由低端到高端的變遷,折射出近些年農村在經濟轉型、人居環境方面的各種變化。
變化之一
豬圈由小變大,折射農村由小農經濟向規模經濟的轉變。過去,農民養豬大都是在自家院子里壘個豬舍,養一兩頭。筆者在廣西多地農村采訪了解到,現在散養戶已經很少,即使散養,規模也在十幾頭、幾十頭。而規模化養殖場越來越多,用“豬圈”稱呼豬舍已不太準確。
陸川縣沙坡鎮秦鏡村養豬大戶黃祖武的養殖場建在一個山坳里,是一個混凝土兩層樓,上面養豬,下面清理糞便。這棟豬舍總投資50多萬元,可以養3000頭豬。黃祖武介紹說,能建這樣高端的豬場得益于一家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龍頭企業為豬舍提供設計規劃,還提供30萬元~50萬元的貸款信用擔保。
據廣西畜牧部門統計,目前規模養豬已成為廣西的主導,占到整個養殖比例的60%以上。其中,龍頭企業的帶動功不可沒。
變化之二
從“人畜混居”到人畜分離,折射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豬舍建在自家院里過去在農村很常見,特別是在廣西,人和家畜混居在一棟木樓的也很多,通常是底層養牲畜,二樓住人,三層放糧食。
筆者了解到,現在的規模養豬場都建在離村子很遠的地方,特別是大型養豬場,一般都選擇到山里去建,遠離農家院,讓村民們告別臭氣熏天的環境。即使是一些散養戶,也在積極將豬圈遷出院子。在武鳴縣府城鎮喜慶村采訪時,村民蘇桂貞告訴筆者,現在村民的豬圈已經統一搬到村外的養殖小區。筆者看到,養殖小區的水泥地面上修建了排水溝,糞便經排水溝匯入沼氣池進行無害化處理,排出的沼氣可用來照明煮飯,實現變廢為寶。
村干部黃新英說:“以前兒子總抱怨家里養豬太臭,不愿帶媳婦回來,為這沒少鬧別扭。現在家里干凈了,家庭也更和睦了。”
變化之三
生豬養殖技術日新月異,折射農村經濟走向依靠科技進步的內涵式發展之路。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過去家家戶戶養豬,只是飼喂剩飯、豬草、野菜等。現在的規模養殖場大不相同,從飼料、防疫、喂食技術都很講究。
筆者在進黃祖武的豬舍前,被要求穿上防護服,從頭到腳遮得嚴嚴實實。飼養人員介紹,這是為了防疫,怕帶進去病菌。筆者看到,這個兩層樓的豬舍設計得很科學,二樓地面鋪設著類似下水道的格柵,豬的糞尿能漏到下面,可隨時清理,大大提高了衛生程度。豬舍兩側的墻上是兩排大型換氣扇,能夠保證空氣流通并能調節溫度。
飼養員說,養殖場配備了自動化喂食設備,只需要一兩個人管理,龍頭公司還專門配了技術員,提供全程的技術服務。
從事養豬業十幾年的廣西銀農牧業公司董事長李志聰深有感觸地說,過去都籠統地講“養豬致富”,實際上只有科學養豬才能真正致富。 董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