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縣內許多養豬場收到整頓或關停通知書,這對仔豬市場行情產生了一定影響。“眼下仔豬不好賣,豬場內存欄的仔豬都有將近700只了。”方前鎮前王下坑養豬場業主程聲昌說。
今年47歲的程聲昌是方前鎮前王村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跟鎮里許多人一樣辦起了一個木制品加工小廠,一做就是9年。木制品加工利潤有限,時間長了,他漸漸覺得膩了,想要換一個行當。有一天,他去買豬肉,看到肉攤前人來人往,忽然靈光一閃:為什么不辦個養豬場呢?工藝品不是家家戶戶都會買,但豬肉卻是所有人家都要吃的。就這樣,他將家中的木制品加工廠租給別人,自己在下坑附近的山坳里辦起了養豬場。創辦之初,豬場內只有40多頭母豬,經過5年經營,現在母豬已達到120多頭,豬舍面積約2500平方米,豬場總面積達到5畝。
與經營木制品加工廠相比,養豬場工作要累得多,特別是在母豬生產的時候。若碰上五六頭母豬在同一個晚上生產,那就一整個晚上沒得休息了。尤其是冬天,剛產下的仔豬必須馬上擦干放進保溫箱,否則就會凍死,所以隨時要有人守在旁邊。養豬的不確定因素也很多。以前做木制品時,一件成品賣多少錢、成本多少,一個訂單下來多少利潤都是算得清楚的。可養豬效益主要看市場,萬一碰上行情不景氣、仔豬賣不出去就頭疼了。今年就碰到了這樣的問題,許多不規范的養豬場被關停,養豬的人減少了,仔豬就賣不動了。“前段時間,仔豬能賣到14元一斤,現在11元一斤也不好賣。”程聲昌說。
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在養豬場建立之初,程聲昌就十分重視豬糞無公害處理,并建起一個約20立方米的干糞房。四年前又建了一個沼氣池,產生的沼氣主要供豬場工作人員燒火做飯。隨著養豬場規模不斷擴大,原先建造的干糞房已經不夠用了。本次水環境整治行動中,相關部門要求他增加一個干糞房,并新建一個無公害處理池。目前,用于建造無公害處理池的材料已經全部準備好,只等請到小工,馬上就能動工。而相比增加一個干糞房用于豬糞處理,程聲昌有更好的辦法。他買了一臺拖拉機放在豬舍內,每日產生的豬糞統一倒到拖拉機上,裝滿一車就運往附近的蔬菜基地用作肥料,實現互利共贏。
養豬場再往里走幾百米還有2畝地,土地平整已經基本完成,程聲昌原本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然而,現在的市場行情讓他有些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