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出欄7億頭左右生豬,99%商品豬是國外豬種,采用西方玉米加豆粕的精飼料飼養方式育肥,豬肉千篇一律口感粗糙而不香。這為包括飼料創新和生豬新品種繁育在內的肉質改良業務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浙江東立綠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利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按照2012年全國年生豬出欄量71427萬頭計,單就優化飼料成分來改善豬肉品質的飼料改良劑產品而言,充分開發的話,預計有100多億元的市場份額。
沈利明介紹,中國傳統養豬的飼養模式中以糠和青飼料加放牧為主飼養生豬,這在客觀上給豬補進了大量的硫胺素(影響豬肉香味的一種維生素,也就是維生素B1)和維生素E,其后又在催肥期補給大量淀粉類飼料,而淀粉類飼料是一種促進肌內脂肪沉積的高能量低蛋白。豬肉因此吃起來香。
而傳入中國的現代養豬技術,商品豬的出生到出欄上市時間從以前的1年左右縮短到現在的5~6個月,生長速度加快,影響了脯氨酸、肌氨酸、核苷酸等香味物質在肉質中的沉淀與積聚,豬肉中脂肪成分少,一定程度影響了豬肉風味。
中科易恒(北京)現代農牧信息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馮永輝表示,國內豬飼料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研發可以改善肉質的創新型飼料,大、小飼料公司都下了不少力氣。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此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飼料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低至1%,東方希望要高一些,也只有5%左右。
沈利明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豬肉品質越來越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重視,這為飼料企業沖出“紅?!碧峁┝藱C會。沈利明透露,該公司研發的飼料改良劑利潤率在20%左右,遠超出市場同類產品。
豬肉品質改良,在拉動飼料行業創新之外,為土豬重返市場也提供了機遇。馮永輝說,國內土豬品種較多,但是生長周期長,飼料轉化率遠遠低于養豬。土豬要4~5斤的飼料才能長1斤肉,洋豬長1斤肉只要2.5斤左右的飼料,所以洋豬占據了壓倒性的市場份額?,F在消費者對豬肉風味的看重,成本較高的土豬又重回市場,而土豬與洋豬雜交的優良品種,在保持土豬風味的同時,飼料轉化率也逐漸逼近洋豬。馮永輝介紹,廣東壹號土豬的年產量做到了約15萬頭,有10億上下的市場份額,全國土豬的市場接近100萬頭,不過與7億頭的年出欄量相比,只有千分之一左右,潛力非常巨大。
馮永輝也指出,香味是豬肉改良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對于屠宰企業來說,不會因為豬肉的香味開出高收購價;而風味改善的豬肉價格往往也比一般豬肉價格高出一倍左右,消費者不一定會埋單。沈利明表示,他所在公司研發的飼料改良劑天然植物提取物吸收利用率可達到80%,高出同類產品,已有許多大型養豬場在使用,2013年實現銷售100多噸,增加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不過該產品尚屬培育期,要2~3年后,才會進入快速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