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起至今的兩輪H7N9疫情,使得市場“談禽色變”,活禽銷售量價暴跌,家禽業遭受重創。廣東、廣西甚至全國家禽行業協會及企業紛紛聯合向各級政府遞交公開信、訴求信等,明確請求“停止實行H7N9的每例通報,避免對疫情超密度的報道”。衛生部門人士表示,N7N9已被納入乙類傳染病管理,按世衛組織要求,需要對每起新增案例進行通報。專家還指出,如果政府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隱瞞不報,才會引起民眾恐慌。
H7N9發病數和死亡數遠遠低于其他被列入法定傳染病的疾病,無論從我國還是境外人與禽類的高接觸頻度來看,H7N9的傳染性確實顯得不高。今年1月以來在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病例“多發”,僅僅是相對過去的感染和發病病例報告數量而言的。 這些散發、多發病例,較快較好獲得了衛生、疾控部門的收治,也反映出非典事件后,疾控體系已在我國各地基層得到了完善建設,能夠快速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媒體和公眾對于H7N9無須陷入過度恐慌,在遵照世衛組織、我國衛生部門防護要求前提下,也沒有必要“談禽色變”。
盡管如此,也需要承認的是,對H7N9疫情的擔憂,來源于了解不足。具體來說,這種疾病在流行病學上的傳播途徑仍需明確,病毒疫苗距離批準、上市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主管部門僅僅聲稱“未發現病毒具備有效人傳人的能力”,卻從未下結論稱H7N9病毒不會人傳人。對于H7N9病毒,現有的防控措施有著探索性、試驗性的色彩,其有效性尚待證實。 也就是說,H7N9目前表現為一種烈度較低,發病、傳染、預防超出了人的認知的傳染病。這種傳染病目前看上去不具備演化為注入亨德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病毒引發的重大疫情的危險性,但會否經過多輪病毒變異而提高傳染和發病烈度,尚不為人所知。 人民網1月27日曾報道,今年1月以來在我國部分地區出現H7N9病例散發、高發,病例的發生地區進一步擴大,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病例暴露史以活禽或活禽市場暴露為主。
很顯然,這是H7N9病例通報不可避免提及禽類、活禽市場和活禽交易的原因。家禽業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因為H7N9與禽類、家禽養殖等存在聯系但具體聯系方式等關系目前無法清晰描述,從而深感“委屈”。 現在的問題就在于,如果遷就家禽業的“委屈”,不再對H7N9疫情進行案例通報,固然可以淡化輿情曝光度,減輕“談禽色變”的社會心理,從而減少行業和企業損失;卻不免走入另一個極端:本就不高的公眾疫病防控自覺被稀釋,如果“恰巧”遇到病毒加速變異而提高了傳染性和發病烈度,可能引發非典事件那樣的疫病災難,最終摧垮公眾對家禽業的信心基礎。另一方面,倘若不考慮家禽業利益,各地政府斥巨資并出臺專門政策扶持、還背負大量銀行貸款的家禽養殖龍頭企業,以及海量的家禽養殖散戶,都將繼續成為“談禽色變”的社會心理的受害者,也不排除造成社會和經濟層面的較大問題。
這種情況下,需要各級政府特別是地市級以上政府、各級公共衛生部門擔負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行業平穩發展、補償疫情不可知風險的受害者的全面責任。簡單來說,就是在對對H7N9疫情的潛在傳播“前景”,以及科學界何時能將這種病毒的發病、傳染、預防納入有效管理的時間表,分別作出最悲觀和最樂觀的估計判斷。在此基礎上,要分別針對兩種前景,研究出臺對H7N9發病者和家禽養殖業的補償政策,疫情發展到哪一步,就分別激活相應的補償條款,最大程度保障經濟和社會穩定。
與之同時,要進一步增加對包括H7N9在內的各類新型傳染病研究、臨床診療、預防的財政撥款,積極開展相應國際合作。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疫情發展到何等地步,疫情通報制度絕不容廢,恰恰相反,衛生、宣傳等部門還需按照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進一步改善對傳染病防護等主題的傳播效果,借此提高公眾的公共衛生意識和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