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禽流感疫情影響,素有“鴨都”之稱的南京鴨業去年滑坡嚴重,養殖量同比銳減一半以上;十幾家鴨產品加工企業關門;不少虧不起的鴨農“棄鴨而去”,退出養鴨行業。但與此恰恰相反,溧水東屏鎮養鴨大戶趙水經去年養鴨不僅沒虧卻賺了錢,養鴨量還比前年多了2萬只。趙水經是怎么做到的?對南京鴨業轉型有怎樣的借鑒?
現象
別的鴨農在“過冬”,這里的鴨欄熱鬧喧囂
“現在天冷,養一只鴨子成本要30元,比平時多10塊錢,市場價卻因禽流感比去年同期低了不少,但只要不虧錢,有買主我就出手,不能壓欄。”這個冬天,當南京大部分鴨農的鴨欄里空空如也、寂靜無聲時,記者昨天在溧水區東屏鎮徐溪村看到,養鴨大戶趙水經建在400畝水庫魚塘上的2000多平方米現代化高床鴨欄卻熱鬧喧囂,嘎嘎的鴨叫聲此起彼伏。
“每批鴨子養40多天就可以出欄了,現在主要賣到蕪湖、馬鞍山,南京市場賣得少了。”趙水經說,南京沒有禽類集中屠宰場,城里農貿市場活禽又不讓賣了,所以他早早就把銷售重點轉向了有禽類集中屠宰的蕪湖、馬鞍山。往常這個時候,南京城每天活鴨交易幾十萬只,現在連一半都不到,本地鴨農如果在周邊地區找不到銷路,只能空欄不養了。
記者從市鴨業協會獲悉,這個冬天,全市鴨農空欄的占一大半,開春后有補欄計劃的也僅占少數,而趙水經已忙著準備進鴨苗了。養了十幾年鴨子,南京及周邊地區的鴨經銷商他通訊錄上全有,但即便如此,也不敢單打獨斗一個人埋頭干,他是最早一批加入溧水鴨業協會合作社的,有合作社幫著一起找銷路,遇上禽流感這樣的疫情,也不至于鴨子一只賣不出去,或低于成本價賤賣。
正說著,老趙的手機響了,是經銷商打來的,想3塊錢一斤進貨,老趙想都沒想就同意了。“可以了,基本不虧,還能賺一點。不賣的話,這些鴨子養在家天天要吃。”環視老趙家的鴨欄,和南京本地鴨農傳統的池塘養鴨不同,老趙投資40多萬元建的現代化高床養鴨場,隔空架在水庫魚塘上,鴨糞排到水里成了天然的魚飼料,魚的產量也提高了,鴨子還能吃上小魚小蝦鮮螺螄,這種循環農業加現代高床養殖模式,目前在南京還不多。
分析
鴨業轉型,技術、政策、鴨農都要轉
“溧水和鳳鎮也有搞高床養鴨的,前期也投了幾十萬,但今年開春后已不打算補欄,想退出了。”溧水區鴨業協會會長俞錫義說,和鳳鎮是溧水養鴨歷史最悠久的,全區600多戶鴨農該鎮占了一半,但鎮上沒有一戶鴨農像趙水經這樣,去年不僅賺了錢,還提高了養殖量。現在他們大部分在觀望,沒有開春補欄計劃,有些已退出,關了鴨欄。
“不少退出的鴨農去年也拿到了政府給的禽流感補貼,但還是沒能度過‘寒冬’。”俞錫義說,在大的市場波動面前,鴨農光靠政府補貼不行,還得像趙水經這樣,做一個“全能”的現代鴨農,既懂技術又懂市場,還會自己鉆研把高床養殖和循環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創新養殖模式,鴨業轉型就應該這樣,不僅技術轉型、養殖模式轉型、政府扶持方式轉型,鴨農也要轉型,趙水經就是這種轉型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