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場上盛行一種禽流感的“饑餓療法”,且受到一些蛋雞養殖場和基層獸醫人員的推崇。在此我也想談一下自己的一些觀點與各位討論。
大家都知道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裂解為HA1和HA2兩個部分是病毒具備感染性和侵入細胞復制的首要條件。流感病依靠其HA1吸附到宿主細胞的唾液酸糖蛋白受體上,然后通過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進入細胞進行克隆和增殖。無論是低致病性的禽流感,還是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其HA1的碳端都具有堿性氨基酸的殘基;這些堿性氨基酸殘基恰恰是胰蛋白酶作用的位點。與此酶有共同作用的酶類還有腸肽酶、細菌感染過程中分泌的蛋白水解酶以及由于氧化性損傷、機械性損傷、寄生蟲感染等釋放出的細胞內蛋白水解酶,都可以激活流感病毒,致使流感病毒被激活。
在饑餓條件下,由于機體消化功能的生理性調節,將導致消化液的分泌減少,甚至長時間的饑餓使得整個胃腸道消化腺趨于功能減退,并借此降低了消化酶對于禽流感病毒血凝素水解,減小了雞群對于禽流感病毒入侵并感染的幾率;同時饑餓應激所導致的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分泌活動增強,會通過糖皮質激素的作用導致血管的滲出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雞群呼吸系統滲出減少、呼吸癥狀減輕,由此降低雞群的傷亡率。這種思路的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些養殖戶的損失。但我認為這種思路的實施應該同步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否則仍會導致較大的損失,甚至是更為慘重的損失:
1.在雞群發病伊始,不適于直接使用這種方案!要知道,在饑餓條件下,雞群體內的整個生理調控除了前面所述方面外,還會圍繞內環境能量物質水平-----尤其是血糖濃度的穩態----進行調節。促進機體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以維持內環境血糖和升高酮體的濃度。機體組織的能量需求將轉為主要由酮體供能,血糖將主要用于維持機體那些以葡萄糖作為唯一能源的神經組織的需要。在這種條件下機體不但消化系統蛋白水解酶的合成大大減少、甚至停止,機體免疫系統抗體的合成也將大大下降。因此饑餓療法如果進行的過早,往往不利于機體免疫系統免疫抵抗力的產生,而且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環境中已經存在流感病毒的污染,或者某一地區正處于流感病毒的流行過程,這樣的雞群即使通過“饑餓療法”躲過了一時的感染,也必將在終止“換羽之后”出現病情的反復。
2.在雞群飼養環境較為惡劣,雞群已經事先感染有呼吸系統細菌性疾病,如支原體、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或者在雞群所喂飼的飼料抗氧化的維生素含量不足、飼料霉菌毒素含量超標、存在腸道寄生蟲導致胃腸粘膜有明顯損傷情況下,這種“饑餓療法”實施的同時,可能會導致雞群出現暴發性傷亡率;或者傷亡率并不會馬上停止,而是在整個斷食的過程中,雞群仍會保持很高的傷亡率。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盡管由于饑餓,消化系統分泌的蛋白水解酶減少了,但是由于細菌的感染和組織的損傷所釋放的類胰蛋白酶的含量并不會減少,進入機體的流感病毒仍可以被激活。而且由于在饑餓條件下,由于胃酸的分泌的減少,來源于環境、飲水的細菌不能夠被胃酸所破壞,必將導致胃腸道細菌感染的幾率增加。這必然會加重雞群進一步感染流感的幾率!而且在機體處于營養嚴重匱乏情況下,腸粘膜的更新也會減慢,還會導致腸腔內細菌【包括常在菌群、病原菌群】產生的內毒素向血液內環境的移位增多,對于機體各方面的功能又會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甚至是導致內毒素血癥所致的一系列后果。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連續治療四到六天。在用藥情況下流感病毒的致病作用相對較低,這樣雞群在感染后過程中會獲得一定的免疫功能。之后再進行“饑餓療法”。但是要求在控制病情的過程中做到:(1)發現早并及時的隔離和無害化處理病重雞、病死雞、雞糞;(2)堅持每天嚴格清糞和消毒,以防止疫情擴散;(3)使用切實有效、質量保證的中藥+維生素C+保肝藥物+抗菌藥物。這樣才能保證較好的預后效果。以上僅為我個人的一些觀點,且主要是針對已經對禽流感已經進行過較為規范免疫的雞群。對于雞群沒有經過禽流感的免疫或者出現高致病性請流感的感染情況下,不建議治療,應該報請獸醫主管部門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