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種目標
丹麥在育種計劃的注冊會員中,共有育種場40個,有純種母豬6400頭;繁殖場225個,有繁殖母豬36000頭。育種場是丹育計劃的核心,主要進行四個品種的選育:丹麥長白(核心群母豬數:2200頭)、丹育大白(2200頭)、丹育杜洛克(1600頭)、丹育漢普夏(400頭)。
丹麥的育種目標因市場變化、檢測手段改進而加以修訂,同時應考慮農場主的效益。在丹育的育種目標中父系豬(指杜洛克和漢普夏)與母系豬(指大白和長白)間存在較大差異。自1996年4月以來,外貌評分作為一個新的選育形狀納入指數(INDEX)的計算。
遺傳進展:
育種目標主要強調窩仔數和日增重。進4年丹育核心群4個品種的年平均日增重改進量為24g,而年平均窩仔數改進量為0.32。
為保證育種目標的實現,種豬的管理是關鍵。好的環境利于種豬遺傳潛力的充分表現,從而選擇出優良種豬,同時保證遺傳進展的真實性。
二、種豬測定
種豬測定分中心測定與場內測定二個水平進行。Bogildgard中心測定站年可測定種豬5000頭,測定種豬均來自丹育40個育種場。送中心測定站的種豬為指數高(每窩豬出生時的指數為其父母指數的平均值)、無缺陷、體型好的四周齡斷奶種公豬。送至中心的種公豬首先在中心的隔離豬舍進行 4—5周的飼養,當體重達到25kg時轉至測定舍,體重至30kg是進入測定期。
Bogildgard測定站的測定欄均安裝脈沖轉化器飼喂系統(ACEMA48),采取自由進食,干喂顆粒料。同欄12—15頭為一測定組。在中心測定站測定同一頭公豬后代有一限定量,杜洛克、漢普夏不超過60頭/年,長白、大白不超過50頭/年,同窩測定1—3頭公豬。
當體重達到75kg以上,采集肉樣送至實驗室進行肉質測定(主要測定肌間脂肪含量、PH值、肉色)。SPF組織將會采集血樣進行血清蛋白及紅細胞同工酶酶譜分析,部分樣品進行DNA檢查。
當體重達到100kg時,測定個體日增重、飼料轉化率、超聲波測定膘厚(四點平均值,四點分別是:最后肋、最后肋后5cm、最后肋前10cm、15cm沿中線下7cm處),同時計算瘦肉率,評估每頭豬的體型評分。
瘦肉率=V1-V2Χ(平均膘厚+(100-終減重)Χ V3)
說明:平均膘厚單位為mm:
長白:V1=70.21 V2=0.92 V3=0.056
大白:V1=66.70 V2=0.56 V3=0.070
杜洛克:V1=68.23 V2=0.90 V3=0.100
瘦肉率的計算每年重新校正一次,校正時,屠宰測定1200頭豬實際值進行校正。
三、場內測定
40個育種場的測定工作由專人分區負責,每年可測定75000頭重豬。測定組按品種、性別、大小分開,每組10-12頭豬,30kg(25—35kg)開檢,92kg(75—105kg)終檢。終檢時測定日增重、超聲波背膘厚并計算瘦肉率,同時評估每頭豬的體型評分,所有數據輸入電腦。
指數計算:
中心測定與場內測定的數據通過INTERNET網傳送至丹育計算機中心,由中心完成指數的計算。指數的計算采用BLUP法,先計算單個形狀的BLUP值,然后根據不同性狀的經濟系數計算每頭豬的綜合指數及次級指數(SUB—INDEX)。
人工授精站:
丹育育種場幾乎100%采用人工授精,受胎率達90%以上。公豬使用壽命18—24個月,年淘汰率達130%,平均每個月均由10%左右公豬被更新。新的公豬主要來自Bogildgard測定站的優秀公豬,部分來自各育種場經測定的優秀公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