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最近生豬產業遍地哀號,國務院汪副總理說“要做好現代養殖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但是造成生豬產業惡性競爭,養豬小農戶流血流汗流淚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是市場經濟制度!市場經濟對于物質處于嚴重短缺的社會是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的,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飽和、產能過剩時,市場經濟的副作用突顯。
特別是特色社會的市場經濟,競爭更不規范、宏觀調控也是瞎搞,每次低谷、危機,受傷的是一心一意養豬的普通農民,得利的是上游的飼料、獸藥、種豬業資本,下游的屠宰銷售業資本、從事豬肉進口的買辦資本(以上不少資本都有外資介入,特別是疫苗與種豬),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的是有官僚背景的能得到大量補貼的關系戶資本。
通過市場競爭,豬肉食品變得不安全了,環境大規模受污染了,優質的土豬肉難得吃到了,優良地方豬種快要絕種了,豬的福利被剝奪了,豬吃的都是轉基因玉米和豆粕了,豬病變得復雜了。
對于豬肉這樣的關系國計民生的具有剛性需求的產品,生豬產業具有產能過剩必然馬上導致產品過剩,產品又無法大規模長期收貯的特殊產業,國家恢復計劃調節為主、市場競爭為輔的產業經濟政策,保護真正的養豬農民的利益、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保護環境、保護品種資源。
嚴格控制從國外引進種豬,對豬肉進口設置嚴格的技術壁磊;純種豬與二元母豬的生產實行配額計劃(補貼主要用于配額內的種豬補貼,公有經濟可以考慮逐步控制種豬產業),加大地方品種保護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加強對規模豬場土地規劃控制與環境保護法規的落實,對中小規模農戶養豬加強技術與貸款支持,適度限制房地產老板、礦產老板進入養豬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