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進口種豬再創新高,數量達到1.73萬頭左右。其中進口數量超過1000頭的就有5家以上的種豬企業,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量,排除中間的人力和物力,光是資金就為國外育種事業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現在國內種豬大部分源自美國、加拿大、丹麥、法國、英國,其中美國最多。
我國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超過13億的人口,年出欄生豬10000頭以上的豬場就兩千多個,這些讓我國當之無愧的成為養豬大國,但是遺憾的是只是養豬大國、肉制品消費大國,卻不是養豬強國:美國有“美系”,加拿大有“加系”,丹麥有“丹系”,法國有“法系”,就連我們的寶島臺灣都有“臺系”,這些雅號都是我國養豬人贈與的,只是“中系”種豬在哪里?
現在國內的種豬企業似乎有條不成文的規則:判定一家種豬企業種豬的優良與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有沒有去國外引種。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一種現象,但凡有一點實力的企業都去引種;引種—培育—同化—再引種—再培育—再同化......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另一方面,我國地方品種也受到巨大的沖擊,不斷的被國外基因同化,地方品種逐漸在消失,甚至出現國內的地方品種國內消失國外有的現象。
事實上國家早就發現了這種現象,所以出臺了不少政策來扶植生豬育種和保護地方品種,100家核心育種場現今已經篩選出了74家,國內育種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國家的出發點是好的,聯合育種,把國內的育種企業都聯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培育出適合我國需要的“中系”種豬,同時保護好珍貴的地方品種。
生豬改良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絕對不是僅僅靠國家、靠幾個企業、幾個實驗室就能解決的。中國幅員遼闊,氣候環境多樣,只有整合大家的資源才能培育出適合大家需要的種豬。反觀現在國內的育種現狀,有多少家核心育種場做到了育種資源共享,基本處于單干狀態,都在挽起袖子攢足精力準備撥頭籌,等著突破瓶頸一家獨大,最終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消耗在引種上,真正適合國內需要的種豬任然只存在于政策中。育種是項接力賽,而不是個人長跑。
“中系”種豬面世有多難?其實不難,原子彈核潛艇都能從無到有,八國聯軍都能被趕出中國,難道還征服不了幾頭國外系種豬。“中系”種豬的培育,有責任感的種豬企業已經在行動了。